三百年书声不辍是琼台
说到府城千百年来的教育,自然绕不开琼台书院。文庄路西端南侧,作为科举时代“南溟杏坛——壮观”的琼台书院坐落于此,康熙四十九年(1710)的琼台书院最初坐南朝北,其大门就在现存奎星楼后的文庄路上。后来为了闹中取静,琼台书院方位改为坐北朝南。
“琼台书院的创办人是分巡雷琼兵备道的焦映汉,书院的命名取自‘明一代文臣之宗’丘濬的号——‘琼台’。”梁统兴说,焦映汉是玄学家,琼台书院的选址颇有讲究,取名“琼台”,亦与此处西北不远的镇台、东北不远的道台相呼应,法三台而治,海南文运必将大起。
琼台书院是清代海南的最高学府,名师辈出,高徒遍布,是海南文人向往的杏坛胜地。书院的主讲都是当时全岛的名人,如吴典、王时宇、王承烈、吴缵姬、林储英、郑廷鹄、韩锦云等。琼台书院掌教谢宝和学生张日旼巧计掩护被打丫鬟的故事还被唱进了粤剧《搜书院》。
清末维新变法,废除科举,提倡西学,琼台书院遂改制为中学堂,附设师范班,后改办师范。历经沧桑,学校虽多次易名,但三百余年间书声不断,谆谆诫勉,哪怕在国土沦陷、百姓民不聊生的抗战期间也从未停止办学。琼台书院一切的颠沛流离,为的就是“大隐隐于市”,养乾坤正气、育天下英才。
初建的琼台书院规模不大,斋舍较少,虽有官拨学田若干亩,但生童廪饩仍然有限,书院每年只有20名肄业生。
关于琼台书院的重修和扩建,现存史料记载的有十余次。“嘉庆年间一次重修是琼台书院史上的一次根本变革。”梁统兴在《琼台胜迹》一书中写道,由于书院年久失修,不可居住,督学傅棠巡视乡试抵琼时,捐廉银400元作为修葺书院的经费,由雷琼兵备道费丙章负责具体事务。费丙章购买一间民房,将原来坐南朝北的方位改为坐北朝南,同时增设斋舍、厨房和浴室若干间,还修建奎宿阁奉祀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和乡贤丘濬、海瑞等。
现存的琼台书院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奎星楼、书案、太师椅、书橱、图书、进士牌匾等都保存完好。新建的琼台书院楼门按明代宫殿式设计,由6支坤甸木柱支撑,石磉、台阶均用花岗岩磨制而成,造型古雅壮丽。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