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良好家风
张岐,字邠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卒年已不可考,主要活动于宋太宗(976—997)、宋真宗(997—1022)时期。端拱二年(989年)登进士第,并被授予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尉,从此踏入仕途,开始了辗转多地的仕途生涯。
张岐在仕途上能够做到勤政爱民,清正廉洁,这和家族传承的良好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张岐的父亲张霭,字伯云,最开始在后周担任靳州刺史,宋代周后又担任侍御史等职务。侍御史本来是监察朝廷百官的,可是性情耿直的张霭却监督起皇帝来了。据明朝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了天下之后,不知不觉中也染上了放逸的毛病。有一次,他正在后花园中与宫女们用弹弓打鸟取乐,张霭急切求见。等到张霭汇报完事情,太祖一脸不高兴地说:“原来你要汇报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搅了我的雅兴!以后遇到这样的小事就不要打扰朕!”张霭也不客气地回答道:“再小的事情也是国家大事,也比您用弹弓打鸟重要!”这一下真的把皇帝惹火了,他倒举起一把斧头,抬手用斧柄就朝张霭脸上打去,当即打落两颗门牙。张霭一手捂着流血的嘴,一手慢慢在地上拣起被打落的牙齿。太祖愤怒地问道:“难道你还要以此为物证,来诉讼朕吗?!”张霭答道:“臣怎么敢诉讼陛下呢?但自有史官将此事写进史书中去!”太祖一听如梦初醒,知道自己错了,慌忙向张霭赔礼道歉。张霭的性情可见一斑。由于张霭处事刚直不阿,太祖干脆将其派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担任判官,负责日常诉讼。宋太宗时期,张霭更是受到重用,被召还回京,成为心腹大臣,参与很多机密事件的处理,很好地起到出谋划策的作用。张霭后来官至左司员外郎、太傅,成为朝廷股肱大臣。
张霭有两个儿子,分别为张峤和张岐。张峤字景山,因感叹于五代乱世,隐居于武夷山之阳,以渔钓和诗书来排遣,无意于仕途经济。当时正是后周与南唐对峙时期,因为父亲在后周为官,南唐针锋相对派人召张峤入朝为官。张峤不愿意,南唐就将其扣押在京城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父子两地阻隔。一直到南唐灭亡,张峤得以归宋,并通判歙州(今安徽黄山徽州)。当时有贼人卢绛率军攻城,张峤协助太守龚慎仪设计死守。有人说敌众我寡,应当避其锋芒,张峤慨然说:“我不敢有负于国家,惟有死战而已!”战事随后被平息。后来,张峤官至司门员外郎,并请求归老乡里。但是不久又被召回朝,在太宗朝先后担任赞善大夫、博州(今山东聊城)知州、御史中丞,再后来还担任工部尚书等要职。
张岐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并且继承了父亲和兄长树立的良好家风,终于让自己成就了一番事业,得到朝廷和当地百姓的充分认可。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