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表折取 丹桂、忠孝节义之辈
对一方民众而言,牌坊成了他们世代引以为荣,启迪子孙的丰碑。
说起牌坊数量之多的村落,文化名村攀丹村位列其中。该村因明代进士唐胄世家累朝衣冠蝉联,名人辈出立了不少牌坊,清末民初海南学者王国宪称:“此赫赫古宦书香家族为海南内外所罕见。”
攀丹村胜景之一就是府城东门外青云桥(亦称东门桥)至攀丹村头的明代石牌坊表群,桥头高处耸立着唐胄书写阴刻的“青云桥路坊”,桥尾不远处是一片空阔地,竖立着名曰“青云”“进士”“会魁”“省魁”“联桂”“联壁”“天衢”等近10座牌坊,府城内还有为唐胄立的溟甸群英坊和都宪坊,均为官府和当地百姓为旌表和纪念唐氏进士、举人和名士而建。
古时攀丹村曾是琼山南渡江东岸各都图和文昌等县商民进入府城的必经之路,平时车马行人游客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形成几百年兴旺不衰的景象。
原名下田村的府城镇金花村,是明代“海南双璧”丘濬和海瑞的故里。金花村单就为丘濬立了7座牌坊,有少师坊、少傅坊、少宗伯坊、大司成坊、学士坊、廷魁坊、解元坊。历史上,丘濬、海瑞两大家族都十分重视教育,人才辈出,牌坊竖立不少。为海瑞立的忠介坊,为海宽立的梯云坊等都为金花村增光添彩。
牌坊中,贞节坊占有较大分量,有贞节、节孝、节烈、节行、贞寿和孝友等几类,大多是为了褒扬妇女而树碑立传的。《府城春秋》作者黄培平在书中写道,贞节牌坊绝大多数散布在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妇女处在社会最底层,操劳一生为封建礼教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明化成三年(1467年),在府城下田村有一贞节坊,是为丘濬的母亲李氏而立,她在丈夫死后矢志不渝,独自一人把丘濬抚育成人。如今该牌坊已经荒废了,但李氏“贞节显白,自少壮至老如一日,尤为乡里所叹服”的故事和精神至今流传。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