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杯再现生活情趣
此次捐赠的5件漆器中有两件都是耳杯,一件是王建中捐赠的纯色西汉耳杯;一件是姜雷捐赠的装饰有花纹的战国耳杯。椭圆形的杯身两侧有着对称的厚“耳朵”手柄,杯底较平。这种“耳杯”在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各种漆器中见到的最为频繁,数量也最多。一些证据可以证明此器皿在战国、秦、汉时期已被称为“杯”: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物疏简牍,其上记有“其木器:杯豆三十,杯三十”。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物疏简牍185“幸酒杯十五”,简192、193上分别记有“幸食杯五十”。实际出土的很多漆杯上都书有“君幸酒”“君幸食”,与物疏简牍所记相互印证。
“我们常说‘曲水流觞’,这个杯也是这里的‘觞’。”王建中介绍,有学者根据《楚辞·招魂》中“琼浆密勺,实羽觞些”,称其为“觞”。以往学者认为杯多为酒具,其实,杯既可作酒具,也可以作为食器。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幸分我一杯羹”,杯大者为食器,杯小者为酒器。
两位收藏家捐赠的两只耳杯也颇能反映两个时代的漆器制造工艺水准。咖色的西汉耳杯光泽度较好,木胎外的漆层坯更加均匀,虽杯身上有些斑驳痕迹,但造型灵动、表面光滑;而战国的这只杯黑色器身上绘有红色纹饰,坯则相比更厚,据介绍,它身上所装饰的花纹是用矿物颜料——朱砂描绘的楚国的菱形纹饰。
“相比起来,战国漆器的漆层厚,而到了汉代,漆艺发展得更加成熟。可以说,中国的漆器在战国至宋代时最为鼎盛,特别是宋代,可谓达到了巅峰,当时漆器的器形和瓷器基本是一致的。”王建中说,这只西汉耳杯以金丝楠木为胎体,防腐防蛀。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