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三月三”主题晚会的盛况。
黎锦,民族文化瑰宝。
晚会上演员们的曼妙舞姿。
趣味体育比赛赶椰子。
节日里,欢乐的竹竿舞跳起来。
热闹长桌宴,美酒喝起来。
“坐在高岭看妹村,竹尾摇摇诱心乱……”3月22日上午11时,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什运村委会方根村,52岁的王春兰干完地里的农活,匆匆赶到村文化室前,和同村9名农妇紧张排练起自编自演的原生态村落歌舞。尽管距“三月三”还有几天,但琼中已进入狂欢状态——放下农活、排练歌舞、备好美食,各族民众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盛宴忙碌着……
自2007年琼中举办建省后首次大规模“三月三”活动以来,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从自娱自乐到全民狂欢,琼中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和农业在大型节庆中多元共生,“三月三”不仅成了黎族、苗族同胞的狂欢节,更打造成了一个各族大联欢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听,黎家山歌壮阔激昂!看,苗寨鼓声隆隆作响!一场万众欢腾的节日盛宴如黎锦苗绣徐徐铺开。
万众狂欢
百姓热爱是发展基石
“三月三,真是比过年还热闹呢。”去年,海口姑娘王芬在几个朋友的“撺掇”下驱车到琼中参加“三月三”,那人山人海、万人狂欢的景象让她记忆犹新。
常言道“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可这话搁在琼中却并不恰当。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刚过,琼中就会出现一种特别的现象——全县10个乡镇、571个自然村,包括13万黎族苗族同胞,超过80%的男女老少全都涌向县城营根镇。“农活可以先放一放,一年一次的‘三月三’可不能错过。”去年“三月三”,上安乡牙云村村民蔡传芳早早丢下农活,将自家小卖店大门一锁,拖着丈夫和两个孙女直奔营根,玩了整整7天,直到闭幕式结束才不舍地回家。
对于琼中人来说,乡村过年虽热闹,却只限于走亲戚串门,只有在“三月三”,才能开启一年中最放肆的狂欢。“三月三”的琼中究竟有多热闹?“走路比坐车还快。”当地人这样描述盛况。
“三月三”当天,接踵摩肩的人潮将县城主干道围得水泄不通。站在街口,找个高处放眼望去,半个小时过去,汽车才走了不到50米。“到了主题晚会开演的时候,才叫人山人海呢!”家住营根县城的赵德海,几乎每年晚会当天都会早早赶到三月三广场,只为“抢占”一个观看演出的最佳位置。
传统趣味体育赛场上,平日下田干农活的农民们换上运动服,摇身变成了“专业运动员”;万人竹竿舞大联欢中,互不相识的男女老少手牵手,跟着节拍在竹竿间尽情跳跃;夜幕下熊熊篝火旁,各族同胞共享一席长桌宴把酒言欢……在琼中,老百姓发自心底热爱着“三月三”。
“2007年第一次办‘三月三’活动,到如今整整10年,与民同乐的主旨没变。”琼中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坦言,“三月三”在琼中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琼中“三月三”办得一年比一年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热情参与
“草根”乐当舞台主角
每年“三月三”主题晚会表演当天,各乡镇的父老乡亲都会像潮水般涌向老地方——“三月三”广场。他们当中,有些是过来享受“视听盛宴”的,有些则是“身怀绝技”的草根演员。
“虽然平时都忙着干农活,可真要唱起歌来,我们可一点不比专业歌手差!”38岁的什运乡什太阶村村民王继梅这几天正忙着排练节目,平日在村里乡村大舞台跳舞唱歌的她,最大的心愿便是登上每年“三月三”文艺晚会的舞台。
在琼中,来自各乡镇的农民文艺队是每年“三月三”文艺晚会的演出主体。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个节目,构成了“三月三”最接地气、最精彩的视听盛宴。以今年琼中“三月三”闭幕式晚会为例,380多名表演者中只有20多名专业演员,90%的演员都是农民,其中年纪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已65岁,12个节目的编导灵感几乎都来自农民日常的劳作场景,甚至表演道具都是就地取材的椰壳、玉米秆等物什。
没有当红的影视歌星,没有靓丽的快男超女,在琼中老百姓看来,“三月三”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是真正展现黎苗风情的节日。2009年开始,琼中专门安排了黎族民歌擂台赛、苗族民歌赛,让原滋原味的“土”味,成为“三月三”最吸引人的地方,因而挖掘出一大批优秀的黎苗传统文化。
“从‘走村歌’、‘门啥乖’、‘咚铃伽’再到‘劝酒歌’,均由农民创作,我们从民间挖掘出来搬上舞台后,最终得到广泛传播。”琼中县文体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每年“三月三”文艺晚会都是本土黎族、苗族精品文化的集中展现,也为本土民族文化提供了平台,为民族艺术在民间的生长注入充足动力。
截至目前,琼中共创建了116座乡村大舞台,颁发了60个“农民文化示范村文艺队”牌子,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99人,省级传承人4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盛,也为“三月三”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活水。
融合发展
传统节庆内涵不断丰富
“活动这么丰富,怎么玩得过来哦?”3月26日下午,海口女孩方琴盯着电脑屏幕上琼中“三月三”的活动安排,正“烦恼”得叹气。黎苗文艺大联欢、万人竹竿舞广场大联欢、黎苗传统婚俗庆典……一项项精彩活动扎堆登场,让准备请假来参加“三月三”的她根本无法取舍。
在方琴看来,琼中“三月三”不仅有原生态的民族歌舞、地道美味的黎苗小吃、精美绝伦的黎锦苗绣,还有平日难得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简直是一座民俗文化大观园。
从简单的民族歌舞表演,到集中展示民族美食、传统体育竞技、文化遗产等,琼中不断充实“三月三”的活动内容,也赋予给这个民间节庆活动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民族文化是传统节日最厚重的底蕴,那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则让琼中“三月三”真正从“独乐乐”扩展至“众乐乐”,真正形成全民狂欢的嘉年华氛围。
2015年,琼中首次提出“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办节理念,除“三月三”黎苗节庆活动外,将“奔格内”琼中乡村之旅也纳入其中,让民族文化与“奔格内”“什寒”“富美乡村”等一系列旅游品牌交相呼应,盛况初现。2016年,一场在苍翠桑田中举行的“三月三”新闻发布会,标志着琼中将文旅融合的“三月三”进一步升级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三重奏。
唱黎乡歌、跳苗寨舞、赏乡村景、吃有机菜、住农家屋……“三月三”到琼中,你感受到的不止是浓郁的民族风情,更是这座山水小城、黎苗之乡的独特气质。
全民同乐
打造出民族节庆品牌
在美轮美奂的三月三广场,琼中美景之一百花廊桥被创意性地搬上舞台,精心设计的红色长廊与大屏幕后连绵青山镶嵌,流光溢彩得让人挪不开眼——这是2016年琼中“三月三”主题晚会的舞台背景。“真是好看!”营根镇居民林阿公回忆,2007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大鱼塘,政府筹办“三月三”活动,才建造成了如今的三月三广场。
2008年,琼中被省政府指定为“三月三”活动的主会场,也将这一节庆活动推向高潮。2009年以后,琼中不再被指定为主会场,以后节日怎么办?琼中的做法是:由政府完全主导转变为民间自发参与,老百姓自己“点菜”,自己“下厨”,“烹饪”节庆盛宴。激活民间参与意识,让琼中“三月三”的根基不断夯实。可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吆喝怎能引客来?
近年来,琼中通过各级媒体大力宣传“三月三”,甚至将新闻发布会会场搬至海口,全方位宣传琼中的民族文化、美食以及旅游资源,将“三月三”的影响范围从琼岛中、南部辐射至琼北地区。
到云湖参加自驾房车露营大会,到什寒、堑对等村庄欣赏乡村音乐节,到上安五指山之东、万泉河之源进行漂流溯溪探秘……2016年“三月三”,外来宾客涌入琼中,县城酒店、饭店家家爆满,也搅热了“奔格内”乡村旅游,节日期间共接待游客17.26万人次,旅游收入更达6707.85万元。
以“三月三”这一节庆品牌为载体,琼中不断探索“农+文+旅”的发展模式,放大“黎韵苗风、锦绣琼中”的旅游文化内涵。
图/琼中宣传部提供(除署名外)
相关链接:
“三月三”三亚分会场 民族非遗展海角黎锦苗绣秀天涯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