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水巷口街景。
骑楼变迁
从商铺到各单位宿舍
漫步水巷口,一眼便难忘它街道两旁古香古色的楼房,这些房子历经沧桑,如今被修缮一新,游客流连忘返。
房屋,自然与居民脱不开关系。水巷口最早的居民来自于福建,他们沿着河道两岸临水建骑楼,以两三层楼居多,多集中在水巷口一里和二里。清道光年间,福建商人在水巷口建起了福建会馆,成为福建籍来琼人士的聚会场所。如今的福建会馆,已经融入街道,“福建会馆”牌匾不复存在,成为了博爱社区门诊。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通风、透光的木栅栏结构清晰可见,雕梁画栋,十分特别。“修缮后的福建会馆尽管保留了一些风貌,但会馆辉煌不再,当时竖立在门口的石狮子,也被拉往别处。”陈本德说。
水巷口的骑楼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为砖木式结构的海南民居,有些房子门口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木栅栏暗门。在民国时期,这些房子多用于货物的集散和运输,货物寄存、寄卖的中转口。而水巷口街上经营土特产的“梁安记”是知名的老字号。“但在文革时期,这些商铺都纷纷闭门,鲜少再营业,招牌也被蒙上了石灰。”陈本德说。
陈本德告诉记者,日本人来到海南岛时,在水巷口街上建起了南洋烟厂和毛巾厂,奴役居民成为工厂苦力,地点就在福建会馆对面。解放后,这些房子被收归国有,成为百货公司宿舍等。
民国时期,水巷口河道被填堵,码头西移到钟楼附近,热闹繁华的经济商圈迁移到了中山路和博爱路一带,水巷口成了居民区,繁华不再。
相关链接:
企业代表许静怡:挖掘本土文化 延续海口记忆
骑楼老街里的海口记忆
骑楼老街里的海口记忆[组图]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