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实用价值的黎族陶器重世间万物守匠心之名
尽管年事已高,早已不再亲自制陶,但是每一次重大的陶器烧制现场,羊拜亮还是会来到村里的制陶馆,主持制陶前的重要仪式——祈祷。
当最后一根燃着烈火的火把被丢进坑中,架起的熊熊火焰足以照亮半空。古朴、实用的黎陶,必须坚持传统的露天烧制工艺。用泥条盘筑而成的陶罐,极易在露天环境下被烧爆裂,它们是黎家人的至珍,唯独为它们祈福,才能换来心中片刻的踏实。
“魑魅魍魉,速去勿来;请诸速行,勿在此乱;架火炎烧,是将以陶;佑我造器,佑我无败。”用黎语反复念叨的祈祷词,是为陶罐祈祷。
“黎族的文化中,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性,要尊重每一个事物。”羊拜亮小心地坚持传统,也把传统播撒在刘梅珍等年轻的黎陶手艺人心中,“如果烧陶过程不正式,无关的人员能够随意进出,这是对陶器的不尊重。怀着这样一颗不尊重的心,怎么能烧得出好陶器?”
因此,烧陶更多选择在夜深人静之时,参与烧陶的手艺人,全是女性。“传女不传男,为的是给古代的女子,增添一门手艺,在男人忙于农活的时候,也能为家里补贴家用。”刘梅珍说道。
伴随着陶罐爆裂的声音,更多的陶罐在烈火中变得坚硬。每一个陶罐的最初,都是山上的黏土,加水混合形成泥团,用手搓揉变成泥条,然后一圈又一圈,盘筑形成了陶罐的雏形。再用河里捡来的贝壳,为它打磨成型,摆在屋外经受几日的暴晒,等待着进入烈火的那一刻。
那一刻,发生蜕变的不止是陶罐,还有注视火光的制陶人。
“用陶罐酿出的酒,带着一股泥土的芳香。这是我们黎家的味道,喝下这口酒,能够体会到祖先留下的好东西。”91岁的羊拜亮,每天晚上都会喝上半两米酒。做她最擅长的事情,是她多年坚持传统制陶的理由;酒中的甘甜,是她在泥与火之中,以匠心之名,获得的馈赠。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制陶生涯,一如最初开始时,始终怀着虔诚的心。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