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厅内,观众通过360度环幕播放的视频了解海南岛的历史。
观众在“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展厅内观看“华光礁1号”沉船的出水文物。
海南火山岩古村落民居。
苗族农耕生活场景。
海南回族民俗文化。
仙凡之间
海南文明展,走入这个展厅犹如穿越回了历史中的海南各地。
一“赋”道出琼州韵,一“展”传承续美秀。
5月18日,筹备已久的省博物馆二期展览正式与公众见面。作为我省重点惠民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省博物馆二期项目于2012年动工兴建,2017年4月完成馆内展陈设计。
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展陈面积为6630平方米。整个二期展览包括了三大基本陈列展以及另外两大专题陈列展和非遗“四个一”等展览内容。据了解,两大专题陈列展及非遗展览将于年底开幕。
此次二期工程也是我省博物馆开馆9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陈,博物馆借此次机会重新整合一、二期文物资源。
500余年前,明代理学名臣、琼州人士丘濬以一首《南溟奇甸赋》向世人描述了这一片斑斓沃土;500多年后的今天,这片土地上的文博工作者们用现代技术与丰富文物资源诠释海岛的自然人文之底蕴。“南溟奇甸”从展陈中跃然于人们的眼前。
丰富多样的造船工具。
各种木船模型。
南海海域水下考古采集文物的场景。
“华光礁I号”沉船出水陶瓷器。
海南省最大的古代遗址——荣村遗址。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海瑞。
海岛初祖单元展示的石器文化。
鉴真与佛教文化。
南溟泛舸
集中呈现南海海洋文明。
一“赋”成展通古今
“南溟奇甸”一词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劳海南卫指挥敕》,敕文以“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形容当时的琼州。明代理学名臣丘濬依此作《南溟奇甸赋》,让“南溟奇甸”成为了海南的代称。
在策划二期展览时,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在寻找一个主题,希望可以借这一个“中心思想”将所有的展出主题分类呈现、整体串联,为参观者们提供一个架构清晰的展览。经过反复琢磨,最终选择了以丘濬的《南溟奇甸赋》为主线,使用“南溟奇甸”作为二期大展览主题。
事实上,在省博一期的历史文化展中,海南历史部分就已使用了“南溟奇甸”这个主题。这一次改陈,省博决定将这个主题沿用并扩大为整个二期的大展览主题,将海南的历史、人文、自然、民俗等内容以《南溟奇甸赋》中所提及的种种记述为本,分类呈现,整体串联。
在定夺该主题时,也曾有人质疑:“《南溟奇甸赋》虽分量重,但它距今也只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能够代表海南2000多年的历史吗?”
作为一代大家,丘濬的《南溟奇甸赋》以奇士与翰林主人问答的形式,气势磅礴、笔力雄劲地对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物产、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加以描述。丘濬以其宽阔的视野、历史的关联与自己对社会政经的视角向外界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凸显了海南岛的独特魅力。
此次开幕的三大基本陈列展——“南溟泛舸”“方外封疆”“仙凡之间”,这三个展览的命名均取自于《南溟奇甸赋》。基本陈列展览将通过文物展陈、数字视频、场景再现等多种方式讲述海南故事。
“南溟泛舸”为南海海洋文明陈列。该展览以华光礁I号沉船为主题,展厅根据省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提供的考古资料真实还原了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原貌和沉船所处的海洋环境。同时还展示了“华光礁I号”沉船出水陶瓷器和南海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采集文物,以及“华光礁I号”沉船船型等内容。
回顾海南发展史,从“孤悬海外”到一点点的“封疆拓土”,一步步“岛海归宗”与大陆相依相融。“蕞尔小方外之封疆,宛然大域中之气象”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绽放“奇甸之新”,在“方外封疆”展览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展示出这片土地的峥嵘与新异。
“与以往我们单独讲海南历史不同,这次的‘方外封疆’展览我们更加强调海南在历史中与中原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海南带来的影响。”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副研究馆员何国俊介绍。
此次二期展览的展陈设计不再是平铺寡淡地陈列,在“南溟泛舸”中,工作人员在陶瓷器展品四周铺满细沙,加以珊瑚、贝壳相衬,仿佛让人们看到了这件陶瓷当年随船沉在海底时的样子;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出水文物的修复工作,有几个展柜还以对比形式进行展出,同样外形的瓷碗,左边柜中展示的是“修复前”,右边则展示“修复后”。很多展陈采用“仓储式”陈列,增加了展出文物的数量。
除了一“赋”成展,此次二期展陈策划还采取了一人策展的方式即策展人制度。取经于艺术展上的策展人方式,三大基本陈列展每一个展由一位人员领衔,统筹规划整个展览,这就让展览更加地清晰、系统。
方外封疆
展示海南岛从距今40万——60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到民国时期的漫长历史发展变化。
融入现代科技 营造逼真场景
细细白沙间“长”满了各式各色的珊瑚,色彩艳丽的热带鱼穿梭其间,一走进“南溟泛舸”的第一个展厅,蔚蓝深海的神秘迎面而来,伴随着投影投射出的波光与幽暗灯光下的静谧,参观者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海底世界。
工作人员利用海洋生物标本、细沙、礁石等元素再造了一个“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当时所处的海底环境。抬头仰望,360°环幕正在播放《南溟泛舸——华光礁I号的前世今生》,采用先进声光电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创作该影片的团队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等重要视频影像的制作。
这样的环幕在“方外封疆”展览中还有一个环状的,播放海南岛自然历史视频资料,环幕下方正是海南岛的立体地形图,投影会在地形图上投射出所有岛内区域。
在不少展柜前,馆方都设置了互动触屏,来让参观者了解展板文字以外的内容,将展陈“扩容”。例如在“南溟泛舸”最后一部分的帆船模型展览区域中,宋代造船场地分布图下方配有电子触屏,人们只要点击具体地点即会出现当年这里有关造船的历史。
在渔屋模型前,参观者们还能戴上耳机聆听一曲疍家渔歌。走在展馆中,可谓一步一景,设计者利用巧思设计,让非展览区与展览区融为一体,总共1200余件的展品在雕塑、人造景观的陪衬下更加鲜活地讲述着背后的历史故事。
“惟徒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间。类乎岛彝而不彝,有如仙境而非仙。”《南溟奇甸赋》中的这一句描述,表达了丘濬眼中故乡的神奇美丽。那么如何展示出这“介于仙境和凡世之间,似是岛屿但又有不凡,似是仙境而又并非虚幻”呢?
在“仙凡之间”展览中,一个接一个的逼真场景成为了这里的亮点。黎族船型屋中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环境一目了然,房屋下方则是圈养的家禽与猪崽;弯腰打水的妇女,四方井口,石山地区独特的井让人们了解了这里人的开井难……
无论是展品还是逼真的场景,二期展览在展示文物的同时,也为游人们打造了“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让人与历史文化间不再是隔着冷冰冰的玻璃。
体验互动寓教于乐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担负着重要的科教功能。环幕、视音频、电子触屏、鲜活场景……多元化的展陈手段在提升了参观者的体验感同时,也让其科普职能变得更为生动。
在二期展览接待台的正对面,大屏幕上播着讲述着“华光礁I号”沉船故事的动画片,开幕当天就吸引了不少小朋友驻足观看。
而提到此次二期展览中最大的科普亮点,就属被设置在“南溟泛舸”展览中的文物修复实验室了,实验室面积约400平方米,其中有12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水池中正以去离子水浸泡这“华光礁I号”沉船出水残骸。眼下,工作人员们正在为这些船板残骸作三维激光扫描,在完成数据录入后,专业机构会对沉船进行复原工作。
这间实验室面向展厅的墙壁全部是落地玻璃,参观者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相关修复工作。实验室外的大屏幕上播放着由省博物馆多位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人员拍摄的视频,讲述我省文物修复工作,特别是“华光礁I号”沉船的修复进展情况。不仅要了解历史,还要了解让历史变得更加清晰的人。
随着展览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据了解,省博物馆内还将举办更多文博科教活动,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走近现代人的生活。
相关链接:
海南文昌航天科普中心举办展览 返回舱等实物展出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