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的崔与之纪念馆——“清献园”。
崔与之像
崔与之是南宋政治家和军事家,多次出任抗金前线长官,令金兵闻风丧胆,功勋卓著。难能可贵的是,他曾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丞相,在古代官场堪称奇人。在担任广西提点刑狱时,他曾经冒着危险巡视海南,其事迹被当地人编为《海上澄清录》。他充分了解海南百姓疾苦后,上疏言“十事”。这十条内容被人以“岭海便民榜”为名,刻成石碑传布全岛,获得百姓的高度认同,崔与之因此被祀为名宦。
抗金能臣 屡辞宰辅
崔与之(1158年—1239年),字正之,先祖河南汴京(今河南开封),父亲辈定居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崔屋村。崔与之年幼时,就立下救国济民之志,发奋读书、钻研经史。不过命运似乎有些捉弄人,崔与之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能中榜。直到32岁,他在朋友林仲介等人的资助下,离开增城前往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进入太学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绍熙四年(1193年),崔与之中进士乙科,成为岭南太学生考中进士第一人。
中进士后,崔与之开始了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他最初担任浔州(今广西桂平)司法参军,得到上司赏识后,于庆元六年(1200年)被推荐转任提刑司检法官。后来,他又先后担任新城(今江西南城)知县、邕州(今广西南宁)通判、宾州(今广西宾阳)知州、广西提点刑狱兼提举河渠常平等。崔与之辗转多地任职,最为人称道的则是在扬州、成都等地任职时主持的抗金事业。
嘉定七年(1214年),57岁的崔与之知扬州兼淮南东路制置使。由于宋金对峙日久,淮扬一带成为宋朝最前线,一旦发生战争就首当其冲。崔与之向朝廷陈述战守之策,得到宋宁宗的嘉奖,并让其主持淮东前线的抗金事宜。崔与之在扬州城外重修护城河,并广种柳树、建设粮仓和储备军粮,积极训练军队,并发挥民间万弩社、万马社等组织作为军事后备力量,使得淮扬边境稳定,最终“金人深入无功,而和议亦寝”。
在淮扬受阻后,金兵转而从四川一带进攻。四川制置使董居宜弃职逃跑,蜀地大乱,人心惊惶。在局势日渐紧张的嘉定十四年(1221年),朝廷调崔与之知成都府,不久又任命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统率四川全军。崔与之整肃军政纪律,扭转各州军政不合局面,训令诸将汲取教训,同心卫国,金兵不敢南犯,蜀中出现少有的安定局面。
因政绩得到朝廷的极大认可,嘉定十七年(1224年),崔与之被擢升为礼部尚书,但是他三次上疏请辞。端平二年(1235年),朝廷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这是很多封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职务,但是崔与之却七次上书朝廷予以辞免。端平三年(1236年),朝廷再次任命崔与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但是他依然不动心,先后十三次以年高体弱为由坚决予以辞谢。崔与之一心为国,却不贪恋名利,这对于封建士大夫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嘉熙三年(1239年),81岁的崔与之逝世,被朝廷谥为“清献”,世称崔清献公。
崔清献公集
巡视朱崖 风采凛然
崔与之长达几十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中,最让人们牢记的则是广西提点刑狱任上。嘉定二年(1209年),崔与之从宾州知州调任广西提点刑狱兼提举河渠常平。当时的广南西路包括今天的广西、海南全境以及广东东部,而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以及经济等原因,经常被地方长官“遗忘”。但是,崔与之“遍历所部,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获得了老百姓极大认可。
打算去海南时,崔与之的属下说:“海滨有神灵,要渡海先得求神祷告,否则很难成功。”崔与之不以为然地表示,“海南由于被大海阻隔,官吏长期鱼肉百姓,我去为民除害,哪里需要什么神灵庇佑!”
崔与之第一次渡海时,因风浪太大被迫返航。他在第二次出海时抵达琼州。每到一地,他就张榜明示奖廉肃贪,公正判案,官吏百姓深为震撼。在他的努力下,“官吏始知有国法,不敢害民”。当时,地方官吏强征苦丁茶、吉贝布等,成为民之大患,崔与之了解情况后,全部奏请朝廷予以罢免。明朝海南籍著名诗人唐胄专门写诗赞叹道:“君不见女苦吉贝男苦公式,停车请免崔相公。”海南百姓非常感念崔与之,尊之为“崔相公”,并建立祠堂予以纪念,同时还收集他的相关故事,编为《海上澄清录》以流传后世。
作为一个爱民的地方官员,崔与之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他多次深入海南各地考察民情,并上疏历陈地方十大弊政,建议朝廷予以惩处和纠偏:其一是监牢里犯人过多,人满为患;其二是违法审查案件,刑讯逼供;其三是经常发生犯人因冤案致死的情况;其四是官吏贪赃枉法;其五是老百姓受村官欺侮,劳役不均;其六是地方守军到处骚扰百姓;其七是滥征钱粮赋税,苦逼百姓;其八是到处抓人捕人,制造事端;其九是奸诈狡猾的讼棍制造诉讼;其十是州县祸害百姓。一个叫高惟肖的人将这十条内容以“岭海便民榜”为名,刻成石碑以警示后来之官吏。
熙宁年间,王安石在全国推行“免役法”以减轻百姓负担,但是由于“岭海去天万里”,百余年过去了依然未能在海南推行,以至“民破家相望”。崔与之在海南了解实情后,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让“免役法”给百姓带来福利,但是还没有落实就被调任。此后,他一直和琼州知府颜戣进行密切沟通,最终使免役法在海南得以实行,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直言荐贤 晚节流香
在蜀中任职五年,崔与之极大地保持了地方稳定,金兵也不敢入侵。鉴于自己年事已高,加上史弥远在朝中弄权,他辞官回到广州,深居简出,不再过问政事。但是,在国家有危难时,崔与之毅然再次挺身而出。
端平二年(1235年),广东发生兵变,叛军接连焚惠阳、陷博罗,并围困广州,广州知府曾治风连夜逃遁。朝廷紧急任命77岁的崔与之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崔与之临危受命,在了解叛军实际情况后,恩威并施,只处死几位叛军首领,就平息了兵变,前后不过数月。叛乱平息后,崔与之很快又辞去官职,朝廷先后任命其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也坚辞不受。
在崔与之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仕宦经历中,除了恪尽职守、为民造福外,直言荐贤也是他人生的一大亮点。他认为,有识之士不敢在朝廷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只能在家里忧心忡忡,不敢对君王直言无讳,只在朋友间私下议论,那样国家就面临危险了。崔与之一旦发现贤才,不管是否相识,都直接推荐给朝廷。这些栋梁之才“各以道德文章功名表表于世”。
谢绝政事后,崔与之终老广州,后来人们将他居处所在街道命名为崔府街。他一生酷爱菊花,因此自号菊坡,以北宋名臣韩琦的诗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自勉,而且特别推崇“士之保初节易,保晚节难”,因此将府第命名为“晚节堂”。不仅如此,崔与之还以“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为座右铭。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以“盛德清风,跨映一代”来赞誉崔与之。
崔与之不仅是为官之楷模,更是学者之典范。他在文学、经学等方面独树一帜,培养了不少弟子,开创了“菊坡学派”,成为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因此被称为“岭海儒宗”。元朝初年,崔与之的再传弟子李肖龙整理刊刻了《崔清献公言行录》,成为人们了解、研究崔与之的重要文献。
原标题:崔与之“岭海便民榜”安琼崖
相关链接:
海南师范大学学生赴琼崖革命根据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