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盅盘舞的小朋友。
“‘8’字穿梭”、“江河横流”、“莲花并蒂”……在唢呐、椰胡、月琴等八种乐器的伴奏下,小演员们于各种步法间转换自如。或急或缓,或柔或刚,步履交叉间韵味无穷。
这是临高盅盘舞表演时的一幅情景。千年之前,盅盘舞起源于南宋,而后长期流传于临高山区。在时光的长河中,临高人始终用轻盈的步履,沿袭着祖宗的习俗。今年,临高盅盘舞入选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然而,在获得这份荣誉的同时,临高盅盘舞却也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
天真无邪,小演员被称为“灵童”
临高黄桐镇居仁村,一个在地图上并不显眼的村庄,却拥有着目前镇上唯一的盅盘舞队。
今年52岁的王运保是这支盅盘舞队的领队,从2005年开始,他已经带领队伍走过了12个年头。
王运保说,盅盘舞最初只在祭祖仪式上表演,用以祈求祖先的庇佑。后来,盅盘舞在后代子孙的沿袭间,才开始在重大节日上表演。
在居仁村,盅盘舞的小演员被称为“灵童”,年龄大都在9岁到11岁。居仁村民的祖先认为,孩子是最单纯而富有灵性的。因此在祭祖仪式上舞蹈时,更能让全体村民得到祖先的庇佑。
对于村里的孩子而言,盅盘舞在幼年时便被根植到脑海中。王运保说,耳濡目染之下,被招进舞队的孩子都很快便能掌握要领。由于舞技出色,居仁村盅盘舞队的名声渐渐打响。附近村落如逢祭祖或丧事,时常会邀请队伍到场表演。每次酬劳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
“以前舞队都是4男4女,现在的男孩太调皮就没参加了。”王运保说。盅盘舞队由8名演员组成,原本最好是男女各一半,但由于现在村里的男孩子不好管教,目前舞队里全部都是女孩子。
王小琴曾是居仁村盅盘舞队中的一员,今年上初二的她性格腼腆,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小学四年级时,她被招进舞队,开始了三年的盅盘舞表演。王小琴记得,当时知道自己被招进后舞队心里便乐开了花。“以前看姐姐们跳舞时都好漂亮,我现在也能和她们一样了。”
在外村表演时,王小琴和伙伴们总能得到观众的阵阵掌声。掌声之外,是无数次的汗流浃背。由于年龄太小,小演员们的体力难以支撑半个小时的演出。这种情况出现时,便会有大人将她们放在肩膀上,完成剩余的演出。
表演虽累,但在孩子们的心中,能够进入舞队仍是一件感到光荣的事。特别是女孩子,希望画上的妆容,在众人面前一展舞姿。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如王小琴一般幸运,没被选上的往往止不住的落泪。王运保说,经常会有落选的孩子央求父母来找他“说情”。在他看来,村民的热情源于对祖先的敬仰。
八音伴奏,唢呐为魂
在临高,盅盘舞还有一个被提及更多的名字—八音舞。所谓“八音”,即唢呐、椰胡、二胡、三弦、月琴、喉管、竹笛、竹箫八种乐器。这是盅盘舞表演时奏响伴奏音乐的乐器。
每次盅盘舞表演前,小演员们都会涂脂抹粉,身着或红或黄的盛装。此外,8个小演员手中各自拿着一个“打击乐器”,依次为小锣、小镲、碰铃、革鼓、瓷盅、瓷盘、瓷碟、瓷匙。
盅盘舞一般分八节,每节都由不同的乐曲组成。每节乐曲时长3到5分钟,因此一场演出的时间常为半个小时。
在居仁村,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便是正月十五的大祭祖。节日一到,村民便组织包含盅盘舞队、舞狮队、锣鼓队在内的十几个方阵,浩浩荡荡前往黄桐镇的街上表演,氛围喜庆。其中,盅盘舞队是这幅喜庆大画中,最为亮丽的一笔。街上的居民如果想祈求今年好运,便会在家门口放一个红包,邀请盅盘舞队在家门前表演。
“唢呐是盅盘舞表演的灵魂。”王运保说。无论是乐曲演奏或转换,唢呐都扮演了指挥的角色。唢呐声起,乐器齐鸣。小演员根据乐曲转换节奏和舞步,手中则不断敲击着所带的器物。小演员的舞步结构以“三脚马”转身马步定型为主题动作,依次反复变化发展,同时辅以“两岸飞来”、“江河横流”、“莲花并蒂”、“8字穿棱”等图形调度,内容丰富。
此外,临高盅盘舞的动律、节奏、步伐、舞姿、联结规律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舞中颤膝动作,融合蒙古舞颤臂、新疆舞摆颈、云南花灯舞颠发等动作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寻味无穷。一时间,观众的情绪迅速便被带动起来。
“这些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王运保说,无论是乐曲还是舞步,主体内容都是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在后世的表演中,只做过略微的更改。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