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剧照。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一个情结、一个梦想的力量有多大?
6月14日、15日晚,由中央歌剧院、海南省委宣传部和海南省文联联合出品的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唱响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舞台。4000余名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让该歌剧最早的创作者——省文联专职副主席、音乐家王艳梅感受到了圆梦的喜悦。回忆创作历程,王艳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歌剧《红色娘子军》是一场创作的苦旅。”
“这部作品亮相国家大剧院,无疑是一个最美好的抵达,然而这条路实在太艰苦而漫长了,从最初的起步算起我们整整走了六年。”王艳梅说:“一个重大文艺项目如果源于上层的规划设计,无疑先天营养充沛,必定得以健康迅速成长;但若只源于你的一闪念和愿望,源于你心底萌发的一个梦想,事情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
童年时,操场上放映的电影《红色娘子军》让王艳梅记住了这支勇敢的娘子军队伍,同时让她知道了海南岛,主题曲的旋律更是从此印在了心间。
“若干年后我来到海南,听说了更多关于那段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被这一切深深打动,可起初并不知道自己要为此做点什么,只是不断地写出关于凭吊、缅怀与追寻那段时光的歌曲,例如《找寻当年》《永远的丰碑》等。”
2010年末,王艳梅在长沙观看了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在返回海南的飞机上,这位曾写出海南音乐名片——歌曲《永远的邀请》,并一直在围绕“海南”创作的音乐家忽然感到心底的那个梦变得愈发清晰。
“一回到海南,我就投入了歌剧《红色娘子军》的剧本改编和部分场次的音乐创作工作。没有经费支持,又要想听效果,只好将完成的部分场次唱段作为音乐会节目先后排入2011年底及2013年底举办的海南文艺界新年音乐会的演奏曲目中。”
随之而来的观众好评与媒体关注让王艳梅坚定了无论如何也要在这条创作路上走下去的决心。2014年,她在一次会议上借机谈起了这部歌剧创作所面临的困境,也由此得到了文化企业的支持。
“当时钱不多,但足以启动这部剧的创作。”她说。在时任省文联主席张萍支持下,该歌剧创作得以正式立项,并组建了由国内优秀词曲家朱嘉禾、王持久、陈道斌等人组成的主创班底。
2014年6月,主创人员深入琼海、定安、琼中等地,走访故人故地搜集考察史料,了解琼崖革命战争中发生的历史史实。“不少真实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将其进行了改编,融入了歌剧。”
2014年12月底,王艳梅和作曲家朱嘉禾深入到海南腹地琼中黎族村落采集当地音乐素材。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全村人聚集在村里的土坝上烧锅煮饭摆酒招待我们,村民们端起盛满山兰酒的酒碗就开唱,兴致越唱越高,山歌越唱越多。通过这次环岛采风,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海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从中挑选提炼人物音乐,设计场景音乐,对剧本唱词反复斟酌修改。”
在主创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六幕歌剧《红色娘子军》于2015年10月全部创作完成。2016年春天,由中央歌剧院导演、国家一级导演王湖泉执导,海南省歌舞团担纲演出的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在海口迎来了实验性首演。演出也得到了中央歌剧院的高度关注,在海口完成演出后,海南省文联与中央歌剧院高端嫁接,借船出海,双方将此纳入“央地合作” 项目的动议一拍即合。
中央歌剧院邀请著名剧作家欧阳逸冰担任文学指导,组织原主创班底对剧本做进一步修改打磨。“精益求精,让故事更曲折、旋律更优美,同时,让海南元素更突出。”
省委宣传部的支持,省文联的推动,项目合作终于结出硕果。王艳梅说,作为主创班底中的海南代表,她一直在努力让这部红色经典彰显海南风采,传播海南文化。
“我很自豪也很感激我生活、并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创下了‘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程,造就了这样一支传奇的娘子军。希望自己能为它写下更多讲述海南故事的旋律。”王艳梅说。
相关链接:
海南元素点亮红色经典 原创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获各界点赞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