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林早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 罗安明 翻拍
提前为女儿织婚服 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
根据传统习俗,在东方市的黎族村庄,母亲都会提前为待嫁的女儿织一两套华丽的黎锦服装,作为嫁妆。
而一套做工精美的婚服,少则需要两三个月,多则用时一年半载。符林早说,为了不让母亲辛苦织锦,自己结婚时穿着的黎锦是自己织的。
婚后的符林早,不仅要照顾儿女,还要帮丈夫种水稻、甘蔗。虽然家务繁重,但她并没有放弃织锦,反而更加执着。
“每天利用一点时间,在村中教大家织锦。”符林早说,她在家里多置办了一套织锦工具,把织锦手艺手把手传授给女儿。时代在变,符林早仍然坚持“手工传统”。早在几年前,她就分别为3个女儿织好了出嫁时穿的婚服。
“我还织了一些图案活泼生动的布兜,给将来的孙子、外孙穿,精致的黎锦可以承载亲情与祝福。”符林早说。
技艺需传承。2006年,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海南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黎锦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精通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符林早,先后参加了两届海南省黎族织锦大赛,名列前茅。2009年,她被评为黎族纺织染绣技艺省级传承人,2013年,被评为黎族纺染织绣国家级传承人。
在大赛中,很多专家表示,符林早制作的黎锦,结构严谨,配色和谐,制作的婚服(繁扣)色彩鲜艳,成年人的服饰(繁咳)色调十分厚重、优雅、端庄,生产劳动的人纹图案变形夸张、优美,韵律性、节奏感极强。她还能将人纹图案的变形融入动漫和卡通元素,在传统工艺上凸显现代感。
发扬“工匠精神”传承黎锦技艺义不容辞
2015年,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符林早,被聘任为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的讲解员。她的工作内容是现场展示织锦,同时为前来传承馆参观的游客讲解介绍黎锦的发展历程。
“单单把织锦技艺传给女儿,远远不够,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会织锦技艺。”符林早说,她每天都到传承馆上班,遇到节假日游客增多,她会主动加班。
除了在传承馆担任讲解员,符林早现在还是大田镇中学50多名孩子的织锦老师。每到周末,她都会到孩子报名参加的织锦兴趣班上授课。“看着他们慢慢学会织锦,大力士、树木、花鸟,会织的图案越来越多,我很开心,孩子们很有天赋。”符林早说,作为黎锦传承人,有责任把祖辈传下来的织锦技艺传播下去。
今年,大田镇政府决定将脱贫攻坚和织锦技艺传承结合起来,在贫困村玉道村开展织锦技艺培训课,帮助贫困户脱贫。符林早作为讲师,连续多日到村里授课,内容丰富易懂,村里的妇女们纷纷留下她的联系方式,经常打电话向她请教织锦难题。
“黎锦非常‘原生态’,几种颜色的织线,是用植物制染而成,原料分别为降真香、蓝靛草等草本植物花叶。”符林早介绍说。近几年,在省民宗委等部门的组织下,符林早多次前往北京、深圳等地展示织锦技艺,最远一次去过日本。
前不久,有几位外国游客来到传承馆参观,符林早不懂英语,但通过手势交流,向对方展示黎锦美,丝毫不怯场。“希望黎锦能走向国际舞台。”她说。
据统计,在海南地区,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其中掌握絣染技艺者不足200人,像符林早这样的国家级织锦技艺传承人,难能可贵。
符林早说,随着见识增长,自己对黎锦技艺传承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黎锦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意义重大。自己作为一名“匠人’,要尽全力,让更多的“匠士”脱颖而出。
相关链接:
传承纺织“活化石” 海口秀英区黎锦技艺培训班开班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