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羊山地区永昌村杂草地里的糖碾。 (资料图片)
临高渔民能在半年之内造出一艘大船。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土法制糖的顽强坚守
海南是我国甘蔗的主要产地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制糖业也有比较长的历史。据《新唐书·地理志》,糖已被列为海南的土贡产品之一,据此,唐代乃至唐以前海南已经出现制糖业。制糖的方法,从一开始就采用传统的土榨法,一直到成书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海南岛志》,海南制糖仍然是“概用旧法,无用机器者”。宋代海南制糖已成规模,清代以后,利用传统工艺土法制成的红糖,成为海南土特产的一大农副产品。据《海南岛志》载,海南土糖生产最鼎盛的民国十三年(1924),由琼海关往外洋及通商口岸输出的红糖就有111353担,价值734487两白银,几占当年土货总价值的20﹪。
在海南的土制红糖中,琼北地区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琼北地区又以现今的海口市遵谭镇为最著名。明清时期,遵谭地区已经有多家糖寮、油坊,有“万铺”之美称,琼北地区很早就传有“万铺的糖寮定安的布”的民谣。该地区所制红糖远近闻名,为周边居民所喜爱,还远销广州、上海,出口日本、东南亚等。
现代糖厂兴起后,海南土糖从辉煌走向式微,但曾经辉煌几百年的遵谭依然有人在顽强地坚守。吴奇珍是遵谭土法制糖世家,制土糖历史可追溯到他爷爷的爷爷。吴奇珍的曾祖父吴家芹是远近闻名的“糖客”,1890年就跟村里的两兄弟办起了一间土糖寮,至今已一百多年。作为第五代吴家土法制糖传承人,他坚持用纯天然工艺制作土糖,让家传秘制的土糖继续传承下去。
2010年,吴奇珍的土糖作坊工艺被评为“海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土法制糖工艺”,随后其作坊又被评为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土法制糖工艺”传承基地,吴奇珍本人也正式成为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土法制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遵谭的土法制糖入选海南省第三批保护名录。
传统造船技艺谱新篇
临高渔港众多,自古以来都是海南的渔业大县,渔业产量一直居于全岛前列。据康熙《琼州府志》,康熙年间,临高县鱼课合米950多石,居沿海12州县第二位,仅次于儋州,占全岛鱼课总额的15.9﹪。海南的海产品主要来自近海拖网渔业,据《海南岛新志》,该项作业“最盛行于新盈、白马井、海头、三亚、博鳌五港”, 其中新盈港“最为发达”。新中国成立以后,临高渔业发展更为迅速,1998年以来,海洋捕捞总产量连续18年位居全省首位,年产量约占全省的1/3。
临高渔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造船技艺。临高渔民很早就会自己造船,拥有的渔船也比较多。据1930年成书的《海南岛志》,临高共有渔船322艘,居沿海12州县首位,比琼山、文昌、陵水、崖县和昌江5个县的总和还要多。海南沿海各县历史上大多也自己造船,但由于制作木船工艺复杂,过程又苦又累,年轻人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学习造船技艺而改做他业了。如海口演丰历史上著名的造船村禄尾村,只剩最后一个已年过60的造船技艺人。然而,临高县新盈一带的渔民却仍然执着地坚守祖宗传承下来的手工造船工艺,而且船越做越大,造船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临高县传统造船工艺最红火的是跟新盈镇只隔一道黄龙湾的调楼镇。该镇的黄龙上村,全村180多户900余人,约60%左右的渔民都会自己造船,目前大的造船作坊就有两家,其中王家兴的造船作坊名气较大。王家世世代代都是造船的能手,这门绝艺传承到王家兴至少已经四代人,如今他的孩子也在跟着他学造船。在王家兴的造船工坊里,木制百吨大船基本上靠手工造成,高峰时每年能造20~160吨的渔船40多艘。该镇青龙村的明路造船作坊也远近闻名。明路造船作坊的掌门人张明也是造船世家的匠人,爷爷张以侃和父亲张绥之都是技艺精湛的造船工匠,1970年代张绥之就可以造30吨的大船。由于张明能很好地将传统手工造船技艺和现代造船理论结合起来,2009年其造船作坊获得了国家海洋部门颁发的木船制造许可证,次年他一年就造船50多艘,还在昌江开起了“连锁店”。
今天的临高造船技艺依然靠手工操作,但已经广泛使用电锯、电钻、电刨来代替以往的斧子、刮刀等纯手工操作的工具,大船动力也改用柴油机,作业效率、工艺精确度、抗风能力和航行速度等已大大提高,既提高了造船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广大渔民获利,使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除了供应临高地区,儋州、琼海、陵水等地的渔民也慕名前来订购。
相关链接:
探秘海南民间绝艺:神奇黎族老古舞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