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瑞兽平安锁(局部)。
海南黎族银发簪。
海南黎族景泰蓝纯银发簪。
文本刊特约撰稿 张毅静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由海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海南民间艺术精品展”近日在海口喜盈门艺术品古玩城开展,黎锦、苗绣、椰雕、昌江玉雕、降真香雕、沉香木雕、贝艺、剪纸……近千件海南民间手工艺精品、民间收藏精品,引得观众慕名而来。他们一边观赏一边赞叹,尤其是展厅中央的四个移动展柜中展出的两百余件黎族银饰,让观者流连忘返。人们注意到,这批银饰收藏者为海南收藏家冯运天。
海南省民协副主席冯运天是海南收藏界“潜藏”多年的人物。二十多年来,他收藏海南本土的银饰、花梨木、沉香、黎锦等老物件,门类众多,冯运天收藏的黎族老银饰均来自海南黎族地区,年份最久的,约锻造于明清年间。此次展出的有发饰、耳饰、颈饰、腕饰四大类,它们,无不打上了多元文化结合的烙印。
发饰之韵
先来看发饰。
受“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的观念影响,古人重视头发,自然也就重视发饰。簪、簪花、钗、梳钗、步摇、篦、金钿、银钿、冠、搔头、华胜等不一而足。因为格外看重,所以讲究的中原人不惜工本对待发饰,譬如一根明代苏州产的流苏银簪,玉为身,银为链,梅花瓣朵朵玉洁,银链串串小铃铛,尾坠五片小树叶,精致到无以复加。这种文化,传到了海南岛,逐渐形成了三个银饰文化带:一个在黎族聚居区,一个在苗族聚居区,此外就是黎苗汉结合区。在这些地方,直到此刻,还有本土或外来的银匠,以传统工艺如铸、锻、刻、镂、焊、编织、堆垒、镶嵌等技法为当地人进行银饰加工。客观来看,他们的工艺或许有不及内地之处,但在数百年的传承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除却极具海南黎族民族特色的骨簪之外,黎族银饰发簪可分为:长簪、钉簪、步摇簪、弓箭簪等多种形状。长簪有双叉、单叉之分。或许是给原来结发髻的男性用的?粗犷,是它们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步摇簪,一看就是女性所有,有着接近中原的精致风格,簪头上鎏金、嵌珐琅,簪尾以细细银链坠着精致的小铃铛,轻轻一动,犹有轻微的铃响似在定音女子的美态,让人联想到“云鬓,花颜,金步摇”。词绝,意
绝。弓箭簪,形似一把小巧玲珑的弓箭,外镶一层金粉,造型非常特别。最具特色的是钉簪。纯银打造,颇有分量。顶部像只小斗笠,修长笔直的身躯一路延伸到底端形成一个锐利的尖头。这是发簪?还是可以防身的利器?或是扎刺穴位的用具?——都是。生活在山野之中的黎族人民,没有创造文字,却从来不乏将历史文化与现实需求融为一体的巧慧心思。
发饰所带来的美感,平添了女性的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黎族银发饰的图形纹饰反应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寓意及艺术,处处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渗透着传统文化意趣。它们,是黎族的,也是“我们”的。
耳饰之奇
我国耳饰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耳饰称为玉玦,形状为有缺口的圆环形,多为玉制。耳环则是随着冶金技术产生而出现的。据考证,最早的耳环用青铜制成,商代后出现了嵌有绿松石的金耳环,到了明代,耳环式样已相当多了,有带坠儿、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椭圆形、双股扭条圈、大圈套小圈等多种样式,颜色也多种多样,加上金、银、珠宝各种材料搭配相宜,使耳饰品更加争奇斗艳。
而冯运天收藏的这批银制黎族耳饰,整体风格与此有异:它们似乎并不钟情中原耳饰的那种复杂之美,而是就喜欢硕大、简洁、粗犷!中原的美女是这样的:“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看着这样的黎家大耳坠子、大耳环,你的脑海中跑动的是麋鹿一般健美的赤脚小黎妹,她们穿着小筒裙,戴着叮叮当当的硕大的耳坠子,笑着,风一般跑过……
如果说,中原地区的耳饰意在“点缀”;黎族银耳饰,则与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的审美类似——志在“彰显”。
不过,联想起耳饰的最初用意——远古之人认为佩戴耳饰可以避邪驱魔,保佑平安,就可以理解了。此外,现代医学证明,耳饰佩戴的位置正好是中医常用的穴位,刺激这里能缓解视力疲劳,帮助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因此,佩戴耳饰是一种将美丽和健康结合的举动。如此说来,黎族祖先是不是更懂得保健养生呢?
颈饰,融合之美
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通常包括串珠、项链、项圈、璎珞、披帛等。这批银颈饰有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腑吊饰。此外,黎族套圈颈饰是其中的代表性饰物,它朴实无华,但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是黎苗文化融合的象征。我们知道,苗族银饰中有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黎族同胞吸收了这种款式,在三月三、婚礼等隆重场合佩戴着。至于麒麟送子、瑞兽呈祥、喜鹊登梅等胸牌、吊饰等,则以这些图案纹样传达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多子多福、祈福纳祥、爱情美满的愿望。
小小的颈饰,至少将黎苗文化、中原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等要素融于其中,细品怎能不生情?
腕饰,朴拙之质
腕饰之美,有目共睹,且自古就不仅仅只有单纯的装饰功用,往往还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它被赋予了能驱凶辟邪、祈佑平安的意义,所以历代女子都重视它。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是经久不衰的款式。而这批黎族老银镯子,则以最朴素的蒜圆条银镯与鎏金绞丝蒜头银镯为主。可见,相较于“花哨”,黎族妇女更喜欢“质朴”。是生存环境赋予她们这种审美,不求太多,简朴的人生里,能与一只纯银镯子相伴,就好。
无论前人如何珍视,时代,还是将银器抛弃了。不过,历史的记忆存在于人的心里,就像易安居士到了晚年还在回忆,“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那些属于民族、属于文化共同体的印记不会真的消失的。
相关链接:
黎族双面绣技艺传承人符秀英:“带领姐妹们一起致富”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