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名驹工作照。(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看海南民间艺术家秀绝技
生命中,总有一份信仰值得我们永远坚守。于吴名驹而言,这份信仰就是椰雕艺术。今年6月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3集海南“非遗”系列纪录片,其中就有以吴名驹为代表的椰雕艺术。
30年来,带着师傅“要让椰雕艺术走得更远”的嘱咐,吴名驹从一个少年走到了他的中年,始终执着的守望着这门艺术。春去秋来,怀着对于椰雕艺术的热爱,他雕刻了无数佳作,心中却也有着一份“不能成为历史罪人”的担当,要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坚守
对师傅的承诺
7月22日晚上见到吴名驹时,他正在柜台前吃饭。吴名驹说,在他的心里,椰雕早在30年前已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光流转到30年前,少年吴名驹家的隔壁就是一家椰雕厂,厂里的老艺人文传述后来成为了他的恩师。
在厂里,吴名驹看着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椰壳,在老艺人的手中成为了工艺品,心中暗暗称奇。有一天,他在厂里捣鼓椰壳和雕刻工具时,冒出了一个想法:将村里公庙里的一只麒麟形象做成椰雕。这只“麒麟”,成了吴名驹的第一件椰雕作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他把这只“麒麟”拿给了文传述看,后者当即肯定了他的天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吴名驹用“一见如故”来形容,在对椰雕同样的爱面前,年龄的差距早已被抹平。文传述对他说:“我有什么全部都会教给你,但你要到外面多闯闯,要比我走得更远。”
如今,文传述老人已于几年前去世,但曾经的话语依旧清晰的在吴名驹耳畔回响,凝成了一股对于椰雕艺术的坚守与执着。
没有爱的作品
是冰冷的
“没有爱的作品是呆板、冰冷的。”吴名驹说,好的作品一定是动情的,否则没有感染力。比如这件作品是送给爱人或者母亲的,在创作时心里就会有一种爱的渴望,出来的东西才是对的。
做椰雕如做人,雕刻者的气质总会在作品中呈现。这是吴名驹的艺术观。一个人如果心不静,根本没有办法着手雕刻,这点从刻出来的线条就能看出来。在椰雕艺术中,每一条线都体现着雕刻者的心境。吴名驹自己就曾尝试过,心境平稳与暴躁时刻出来的线条完全不一样。或许,这也是当初学艺时文传述老人让他无数次练习刻线条的原因之一。
在吴名驹位于骑楼老街的店中,柜台上摆放着数个椰壳原料。望着这些原料,他认真地说,从事椰雕艺术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要有工匠精神。没有热爱,没有工匠精神,就没有雕刻所必须的恒心与耐心。断续之间,一个作品花费数月的时间是常事。
有了热爱与扎实的基本功,接下来该琢磨的就是艺术表现力。如果想要作品呈现出刚猛的气势,雕刻时就一定要有披荆斩棘的果断;如果想让作品如潺潺流水般柔美,雕刻时的心境也当缓和。
正是因为如此,当记者问到完成一件作品所需的具体时长时,吴名驹无法给出答复。椰雕艺术不是赚钱的工具,急功近利出不来想要的作品,只有在心境对的时候作品才是对的。这是吴名驹的严谨,也是传统椰雕艺术的严谨。恰是这份严谨,让椰雕艺术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出来的作品可能不‘新’,但却是永恒的。”
决心将这门艺术
发扬光大
多年以前,吴名驹答应文传述老人要让椰雕艺术走得更远,这让他认识到椰雕艺术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使更多喜欢的人加入进来。他说,椰雕作为一门极具海南地域性的艺术,曾是皇宫贵族的专享。秉承着这样一份历史的荣耀,吴名驹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担当与责任。
“我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或许别人不在意,但作为椰雕艺术唯一的省级传承人(项目为国家级),吴名驹决心要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曾有人劝他放弃椰雕,专门从事“来钱更快”的黄花梨艺术,被他断然拒绝了。文传述老人所在的富道村,是被称为“椰雕村”的椰雕艺术发源地。数百年来,村庄里每家每户都曾以椰雕为生,但到了文传述老人这一代,还能会椰雕技艺的只他一人。“师傅的儿子没有学,但是我要继承下来。”
在吴名驹的心中,许久之前就有着一个想法——将自己对于椰雕艺术的想法写作成书,但他却迟迟不敢动笔。他想要写作的这本书,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说明书”,而要在其中兼具浓厚的感情与学术性。他希望通过这本书,与读者建立起一种心灵的契合,从而鼓励更多怀有热爱的人加入椰雕艺术的行列。
正如雕刻作品时的“不强求”,愿望虽浓烈,吴名驹却依然讲究缘分。他坚信,未来总有人在机缘巧合下,执着的献身于椰雕艺术。
交谈行将结束时,店里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是看了中央电视台为吴名驹制作的纪录片后,从三亚慕名而来。一番交涉后,客人购买了吴名驹的两件作品。随后,伴着深深的夜色,吴名驹开始为新一天的坚守积蓄能量。
相关链接:
临高语族群文化|国家级非遗椰雕、石雕等多种民间绝艺领风骚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