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符振中夫妇与儿女们的合影。 符红铁 供图
符振中读军校时的留影。陈耿 翻拍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 耿
他曾是文昌抱罗一个贫农家庭的儿子,在长期的革命与行伍生涯中锤炼出军人的果敢性格;他曾于1950年春天北渡琼州海峡,接应、协同大军南下解放海南岛;他是1962年电影《碧海丹心》中“黄参谋长”的原型。
他叫符振中(1911—1989),原名符福南,原琼崖纵队参谋长。
1927年,南昌起义枪声打响那一年,符振中就加入了文昌当地民军,开启了长达23年的军旅生涯,同时也见证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历史。
7月26日,夏日午后的海南乡村格外宁静,文昌市抱罗镇大学村东侧一座新建的小院——“符振中故居”,在秋海棠、番木瓜等葱郁植物的环绕之下,更显静谧。没人常住,新房子由符振中83岁的堂弟符福金看管,负责接待来访者。
符振中的故居曾被日军烧毁,后来又数次重修,2014年老房子被超强台风威马逊摧毁后,次年迁建于此。
符福金还记得堂兄生前回家过年过节时,给他讲过的渡海接应解放大军的细节,与2010年符振中两位女儿——符红珠(1936—2011)和符红妹(1944年生)向海南日报记者的讲述,形成了互补。近日,记者通过符振中之子符红铁(1939年生),与现居广州的琼崖革命先驱赵光炬之女赵庆雅取得联系,了解到更多有关符振中的事迹。
“符振中先生走得早,他的早期革命经历只是向身边的好友讲过,没有留下文字。”赵庆雅告诉记者,“好在他向我父亲说起过早期的事迹。”
1927年,他加入民军
“父亲1927年就投身革命,那一年,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符振中的子女告诉记者。1927年,琼崖的农民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16岁的符振中加入文昌县农民自卫军,手持竹矛,打击土豪劣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20岁的符振中抱着军事救国的理想,奔赴南宁入读广西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不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校学习期间,他系统地学习军事作战技能和体能训练课程。
符振中的子女一直记得父亲讲过的一次脱险经历。
有一次,符振中被派到广州,按事先的秘密约定,到当时的“大新酒店”(现在的“南方大厦”)与地下同志接头;当他到达预先说好的房间时,发现里面坐着好几个人,于是没有走进去,而是去敲对面的房门。这时,那间房子的有人问道:“你是不是来找我们的?进来吧!”
符振中觉得事有蹊跷,继续敲门,说:“我要找的就是这家。”好在他敲门的房间没有人在家,正要离开现场时,对方扑过来要抓他,但符振中反应敏捷,硬是在他们的穷追下逃脱了。
后来,他找到地下的同志时,得知那个联络地点果然是暴露了。那是符振中一生中的第一次历险,而他的敏感嗅觉,已经表现出一个军人必须具备的素养。
1939年,回琼游击抗日
1939年2月10日,日军登陆海南岛。得知家乡沦陷后,符振中心急如焚,从广西辗转返回琼崖,参加冯白驹领导的“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符振中的归来,冯白驹喜出望外,因为当时的独立队已由数月前的300多人枪发展到1000多人枪,急需要有指挥能力的军事干部。3月,独立队正式扩编为独立总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中队。冯白驹任总队长,符振中与马白山两人被任命为总队附。
被委以重任的符振中,转战于琼文地区、昌感地区、昌白边区,抗击日军,指挥所辖部队先后参与及配合琼崖特委创建六芹山地区抗日根据地、白沙抗日根据地的系列军事作战。
据符振中的子女回忆,他回琼抗日后,便是家人蒙受苦难的开始。符振中上有1个姐姐和2个哥哥,下有2个妹妹,早年都已到泰国谋生,得以免受“牵连”,但父母一直在老家,当地的国民党乡长和兵丁,逼迫他们在公路上捡石子达一年之久。
日军上岛后,还烧光了他们家的房子,符振中不得不将父母、妻子带在身边,跟随部队辗转在琼山南部的树德和谭文等地。
可是不久后,由于根据地受到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疯狂进攻和扫荡,要转移到海南岛西部,对敌作战的移动性很大,符振中的父母和妻子王秀鹏便返回老家,先是借住在一位华侨的房子里,后来因没有日本人发的“良民证”,经不起日军骚扰,晚上便住在乡亲们帮忙挖的地洞里,白天才出来到地里耕作。
那时候,几岁的长女符红珠跟着爷爷、奶奶和母亲,常常吃不饱,只好采摘野菜和接受乡邻的接济。
1939年,儿子符红铁出生后,家里的日子更难过了,那一年,符振中的父亲病故,整个家庭雪上加霜。
1941年12月,独立总队已经发展到3500多人,总队建制调整为:总队长冯白驹,副总队长庄田,参谋长李振亚,政治部主任王业熹;总队下辖四个支队,第二支队支队长为符振中,奉命率部挺进海口至文昌公路沿线寻找战机打击日军,以粉碎日寇的“扫荡”和“蚕食”。
符振中的子女告诉记者一个细节,从侧面说明他作为一名军人的特质。
抗战时期,符振中有一段时间因腿部受伤,也在家乡的地洞里养过伤,但每天早上都能准时醒来,然后走出地洞活动;他还能准确判断日军行动的规律,躲过对方的扫荡和追捕,也使家人免受敌人的伤害。
赵庆雅说,1943年秋,中共琼崖特委由于建立内洞山抗日中心根据地受挫,撤销了向琼东南转移的决定,改向琼西南地区转移,并决定第二支队向昌感、白沙边区转移,以加强对琼西南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的领导,为创建五指山区白沙抗日根据地做准备。符振中得以与她的父亲赵光炬(时任昌感联县县长)并肩斗争,成为莫逆之交。
符振中在昌感地区连续对日军进行伏击战和袭击战,如在昌感报板伏击日军车,在东号、港门袭击日军据点等战斗;1944年秋至1945年间,又多次在战斗中营救出盟军战俘和外籍劳工,收容一批被日军抓来的港澳劳工,在乐东营救27名被日军抓来做苦役的印度劳工,在八所往石碌铁矿的铁路路段上伏击日军火车,营救出被日军抓来服劳役的英、荷战俘数十人。
1950年,渡海北上接应大军
1948年上半年,国共两军的对战日渐升级,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军抓不到符振中,竟然将他的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全部抓走,威逼王秀鹏交代丈夫的去向。“母亲那时很镇定和机智,说自己不知道丈夫在外面干什么,有本事就去抓他;后来还跟敌人周旋起来,说什么关她一个人就算了,老的和小的很无辜,不如放回去,最终还真的说动了敌人。”符振中的子女回忆道。王秀鹏被关在文昌老县委(紫贝岭)旁的监狱里,直到1年多后,国民党兵败逃跑,她才重获自由。
符振中的子女听他讲得最多的,是渡海北上接应解放大军南下的故事。
1950年元旦前夕,时任琼崖纵队参谋长的符振中受司令员冯白驹派遣,从澄迈坐船前往雷州半岛,随身带有海南岛地图、情报和密码。
符振中在1980年撰写的《接应大军 解放海南》一文中回忆道:1950年2月1日,他到广州参加了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叶剑英主持的海南岛战役作战会议(简称“广州会议”),并在会上讲述了当地海南岛上敌我双方的情形。
符振中还转达了冯白驹的2条意见:一是乘敌人防线不严密,军心混乱,先偷渡一批兵力,加强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二是如果行不通,就派一批干部和技术员,把枪支、弹药和物资偷运过海,充实琼纵实力。
会后,符振中和琼纵副司令员马白山,随同12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回到雷州半岛前线。
同年3月至4月,40军和43军的2个加强营和2个加强团成功偷渡琼州海峡,增强了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4月16日,40军主力部队6个团的18700余名指战员,在军长韩先楚、副军长解方的率领和符振中的协助下,分乘300多艘木帆船,从雷州半岛灯楼角一线海岸起航,次日凌晨3时左右,主力船队开始在临高角东边的博铺港抢滩登陆;43军的2个团则在澄迈的才芳角至玉包港一带登陆,投入到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
海南解放后,符振中的战斗事迹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1960年代,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排演的话剧《南海战歌》,以及后来根据这一话剧改编拍摄的电影《碧海丹心》(田华等主演),里面的“黄参谋长”,便是以符振中本人为原型的。
【本文写作参考了《琼崖纵队史》《红旗不倒》等书籍和文章】
人物简介
符振中(1911—1989),文昌抱罗人,1927年参加文昌县农军,1931年进入广西南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读书,次年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1939年2月参加琼崖抗日独立队,历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队附;琼崖独立总队第二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东路指挥部指挥;琼崖公学副校长;琼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琼崖独立纵队前进支队长、琼崖纵队参谋处长、副参谋长、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海南军区副参谋长、粤北军区参谋长兼韶关市警备司令员、粤北军区副司令员、韶关军分区司令员、广东省林业厅副厅长,1989年在广州病逝。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