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弘诲曾孙王懋曾带领族人花9年时间重构龙梅村
一座清代海南美丽乡村的重建史
八角殿
太史坊
在海南宗法制社会中,以村庙为核心的村庄,不仅是故土依托的栖居之地,在古代纷繁时局中,它还具有保护宗族延绵、抵御外敌、精神礼乐传承等众多社会功能。
定安龙梅,曾诞有明朝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辉煌一时。在明末清初的兵荒马乱中,顺治六年(1649年),村庄被匪徒焚毁,王氏族人飘落四散,村庄败毁无人居住近半个世纪。清康熙年间,王氏后人、王弘诲曾孙王懋曾凭一己之力,花9年时间,复兴祖先旧业,重构龙梅。
笔者通过县志、族谱、历史文物、王懋曾等人留世书稿等资料,回到那个年代,探究一个清初的村庄如何建造和运作,又是如何在古代海南宗法制社会中起到乡人安身立命作用的。
忠义世家,康熙六十一年壬寅,邑尹丁继离赠。
一
百年名庄毁于一旦
龙梅村始建于明代,据王氏族谱记载,南宋期间,浙江绍兴的寿庵公王六翁与苏轼结为好友,并随其迁居儋州。后人又移居临高,最后在元末明初(约1368年)定居定安龙梅村。何谓龙梅?开村始祖留训,当初选龙梅,见地势逶迤似龙盘踞,“虎踞龙盘”乃风水宝地,并望王氏子嗣当如傲霜斗雪的梅树一般,坚毅不屈繁衍生息,故名龙梅。
王氏族人定居此地后,果然子孙繁盛,王弘诲考取进士,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所考取的功名,不仅惠及先祖,其祖父及父亲皆被诰赠南京礼部尚书,而且还“荫叙”后人,在诰命之下,荫子汝鲲,廪生,中宪大夫;孙昌言,奉直大夫,恩荣四代。而且兄弟王弘谟、王弘诏,都是国子监肄业,授职光禄寺监事、署丞的官职,在明一朝,王家可谓荣光之极。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局动荡,海南亦匪祸严重,王懋曾的父亲王昌言为保护乡里组织抗贼,后在顺治六年(1649年)六月,贼匪诱杀其于山区,其妻陈氏带着3岁的王懋曾避祸定安县城,被抓后诈称留下,让贼人放走老仆和幼子后,痛骂贼人后咬舌自尽。这帮匪徒见状,恼怒于龙梅人的决绝,冲入龙梅村,将村里洗劫一空并一炬焚之。
村庄被毁,村民被迫背井离乡,四散逃命。自此,四十余年无人居住,热带气候滋养下的荒草蔓延各处,村落早已面目全非,没有适合居住的屋舍,恢宏的八角殿、闲适的王弘诲故居也只剩断垣残壁。只有明万历年间为纪念王弘诲而修建的全石质的太史坊,经受住了时间的侵蚀。
王懋曾3岁离村,父母双亡,家族四散;43年后,飘零无根,凭借自身努力,虽挣得名望和财富,但无乡可归,无祠可祭,宛如浮萍飘荡。为此,他做下重大人生决定,举家搬回那荒败鸡狗都不闻的废村。
重返龙梅,首要任务就是探访流散的族人。寄居在他村或流荡在异地,所遇世道艰难,各支族人都深有体会,“一耗于金戈饥馑,再耗于桎梏桁杨。”在乱世中,战乱无人组织抵御,生命难保;灾荒之年饥荒无人救济,饥渴难抵;而且因为无家族势力,在遇到官司或社会纠纷时,无人出头相助或周旋,求告无门,整个家族命运都岌岌可危。
从实际生存而言,重返龙梅不仅是王懋曾所愿,更是王氏宗族延绵繁衍下去的必须。王懋曾将自家多年积蓄用于重建所需,族人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其后就是丈量分划土地,规划新村布局,各支自行修建居所,合力修建祠堂和宗庙,修筑祖茔,将族人安顿生息。
各处奔告之下,龙梅王氏的后人很快聚集商会,选出各支脉代表,组成重建龙梅村的议事组织。如此,艰巨而漫长的重建龙梅工程开始了。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