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省教育厅印发了《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明确表示调整后的方案从2017年秋季开始实施。据介绍,义务教育阶段“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未更改教材名称的年级继续沿用原“品德与社会”或“思想品德”名称。一年级科学课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设。
一年级每周一节科学课
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科学课每周安排1节,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2节。那么,科学课到底上些啥内容呢?记者采访海口市部分小学得知,科学课主要以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规律、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为主,同时辅之以简单的动手实验,教师也会在课堂内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亲近大自然,从而做到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利用科学。
在琼山东门一小,记者了解到,早在开学前,学校就已经和海南省农科院达成合作意向,拟在今年内开展合作教学项目。一方面,学校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走进学校,为学生开展科普讲座,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科学人才,从生动的例子中激发出探索科学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走进省农科院的植物培育基地、畜牧业培植基地等,零距离观察大自然的动植物。
对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的调整,记者了解到,家长们还是很支持的。家长李先生认为:“现在的孩子没有太多机会在田间玩耍,更少有机会与科学家进行交流,家长也缺乏做实验的专业知识。现在,学校开设了科学课,对孩子的科学兴趣培养是很好的。”
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据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方面内容。三至五年级每周3课时,六至九年级每周2课时。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文化课之外的兴趣,走进社区参加服务活动,对培养综合性人才有极大的好处。海口市某小学张老师表示,孩子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可以体现出他的爱心和耐心,以及能看出来他是否能经受住压力。此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体现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支持,也是为将来学生在国际化舞台上有展示空间而做准备。
记者得知,家长们对开设实践活动表示赞同,但同时担心会占用文化课程时间,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开设的其他课程多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原本的文化课程会被占用?孩子出去外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家长带领还是学校组织?孩子出去实践,安全如何保证?”家长们的一连串疑问,等待着学校在实践中给出有力答复,也将给课程开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压力。
开设地方和校本课程
据介绍,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他专题教育和校本课程。各学校要根据师资结构与教师特长合理安排任教人员,如《写字/书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可以安排有较高书法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教师任教,不仅限于由语文教师任教。《写字/书法》课程一至九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
同时,《海洋意识教育》课程三至五年以及七、八年级开设,《生态文明》课程三至八年级开设,与相应学段的《科学》、《生物》、《海南地理》、《海南历史》等课程融合进行;《海南地理》、《海南历史》与《地理》、《历史》课程整合。
对书法课在义务教育的全覆盖,家长张志松认为这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培养孩子沉住气做事情的品性。海洋意识和海南历史、地理等本土课程的开设,也可以加强孩子对海南本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