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印制的公军粮收据。
琼侨回乡服务团送给冯白驹使用的皮箱。
广泛开展征收军公粮运动
吉阳区大茅村是三亚今年确定的100个美丽乡村建设点之一。走进这个革命老区,高大的树木掩映下,刚完成整体改造的海榆中线临街110套民房外形靓丽,村庄内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日渐完善,村民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1949年底,为了响应琼崖区委的号召“准备粮食迎接大军解放海南”,群众积极上交军公粮。大茅村群众热情很高,仅半个月就缴纳了200石军公粮,是整个六盘乡最多的。大茅村村民将缴纳的军公粮集中藏好,解放军一到就积极向大军供应粮食,有力地支援了当地解放事业。
“征收军公粮是琼崖纵队解决粮食供应和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邢诒孔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将土地分给贫雇农后,向农户征收军公粮。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组织群众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广泛开展征收军公粮运动。
军公粮的征收方式大体有三种:在根据地或我军力量能控制的地区,由民主政权通知各村按比率缴纳;在敌人统治力量较强的交错区,则根据各村生产或贫富情况,估计或商定每季应缴军公粮数额,由保甲长征集;在一些交通困难地区就按市价改征军公粮代金;对国民党当局统治的中心区,往往派武装经济队配合征粮员于夜间前往征收。
邢诒孔说,到解放战争初期,军公粮已成琼崖民主政府最大的财政收入之一。1947年全琼军公粮收入达2.32万石,折合光洋23.2万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40%。
琼崖百姓和海外侨胞
踊跃捐款
1938年末,东南亚琼崖华侨掀起了抗日捐款热潮。凡有琼侨之地,人们常可看到富裕商人一次捐款数百元乃至万余元,工薪阶层则以月捐的形式捐款。家庭主妇把珍藏多年的嫁妆捐出来,还与学生们一起巧制花朵上街兜售。
据《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一卷)》记载,仅1938年孙中山诞辰日当天,新加坡筹赈会就发动和义卖30万朵花,引得当地报纸集中关注:“琼侨纷纷组队参加卖花,协助劝募献金……爱国热诚,令人感奋!”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仅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琼侨就为海南战场捐助叻币30万元。
琼崖百姓同样是抗战捐款主力军。据《琼崖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琼岛星火》第21期)记载,仅自1941年3月8日到1942年7月7月,全琼人民共献捐数十万元、千余石米。“琼纵的革命斗争深受全琼人民和海外侨胞的广泛拥护。”邢诒孔说,这是琼崖我党我军各种捐款活动都得到广大群众热烈响应的根本原因。
据《琼崖纵队经济保障史实》(《军事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作者:黄文主)一文介绍:土地革命时期,除向根据地群众募捐、借贷外,琼崖特委和红军还向敌占区的殷商富户派款,多数开明绅士都能按数交付。琼崖特委还派人到东南亚向琼侨募捐,筹集了多批现款和药品,支持了苏区的建设。
1939年2月,日寇入侵海南岛后,琼崖特委向全琼人民发出抗战捐款的号召,全岛很快出现为抗战捐献“一元”“一弹”“一升米”的活动。侨胞还组织回乡服务团,分批携大量物资回琼抗日。仅我国香港地区的第一、二批服务团带回的药品器材、布匹、纸张就有50多担。
解放战争时期,战争耗费巨大。琼崖区委和琼崖纵队发动群众开展了“劳军”“升米”“一弹”等捐献活动。仅1949年上半年,全琼捐献的购枪款、劳军款和其它捐款共计14.62万元光洋,占上半年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相关链接:
海南周刊|琼纵推动大生产运动:发展农工商支持革命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