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昌老城区,由明代玉阳书院迁址重建的清代蔚文书院,经过多次修复之后,2012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名贤达士热心办学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贡生陈文徽于琼山郡城东五里获得一块高墩,“其下平田沃壤,溪流环抱,正桐之所宜生也”。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之地,陈文徽种上了几十棵桐树,以备制琴之用,他还在山麓上修建了房子,藏有书籍若干卷。陈文徽每日在此读书赏桐,因而此室名曰“桐墩书舍”。
另据正统年间刘俨《桐墩书院碑记》记载,后来追随陈文徽的人多了起来,他便把书舍改为书院,聚徒其中,开坛讲课,还时常邀请岛内外鸿儒名士前来研讨学问,讲理授学。
桐墩书院是有明确记载的海南明代第一所新建书院,也是由先贤达士热心办学而兴起的海南第一所书院。
自桐墩书院始,南溟名流达士在海南创建了不少书院,并有许多著名人士在书院讲学。
一代理学名臣丘濬,在儒学、史学和文学上都有不凡造诣。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奇甸书院“在郡城西北隅,大学士丘濬建,后改为景贤祠,今为文庄志祠”。
另一名士郑廷鹄致仕还乡后,在府城外西南20里石湖处创建石湖书院,常在此处踏歌行吟,著书自娱,聚徒讲学教化邻里。
胡素萍教授认为:“丘濬、唐胄、王弘诲、郑廷鹄、许子伟等都是海南名士,他们一方面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一方面又是有名的学者,学术造诣颇深。他们创建的书院本身就有较高的知名度,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这些人创建书院的活动推动了明代书院繁盛局面的形成。”
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明清两代琼州60多所书院,为海南培养了大批人才,使本地士子科举屡出佳绩,进入仕途为官的人数众多,对推动海南文教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而书院培育出众多人才,也反过来促进了书院的发展,让社会各界认识到书院的重要性,进而捐资助学,相得益彰,良性循环。
《琼台书院志》中记载:“自书院建后,文风丕振,会试始有登第馆选,此后春秋获隽,皆书院诸生。一代风气,科名之得人,藉见一斑。”从创建到改制为中学堂的近两百年间,琼台书院培养了探花张岳崧等进士二十多人、举人百余人,教化生徒一万多人。
正因书院在社会教化、培育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也成了维持书院发展的常态。如咸丰《琼山县志》,琼台书院“各州县每年捐解束修银共六十两”。又如光绪《昌化县志》记载:“成德堂每年晒生盐出息,除支正什项外,着于十成之中抽出一成二分交入双溪书院永放。”
“明清时期的海南,经济发展不如中原地区,海南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维持大批书院,而社会各界的捐资助学就成了必要之举。”胡素萍在《海南古代书院》一书中认为,民间社会资金在书院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官办与民办并举,是古代海南书院得以不断发展和长久存续的基本保障。(文海南日报见习记者 梁君穷 通讯员 岑明道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相关链接:
书院串起海南千年文脉:赵孟頫题写“东坡书院”匾额临高语族群文化:“茉莉轩”书院传奇府城学宫书院: 杏坛胜地光耀春秋儋州东坡书院的荷花开了!游客清明踏春赏荷趣府城学宫书院: 杏坛胜地光耀春秋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