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海口大事记
一条城市内河 多种民间叫法 “美舍河”名称的由来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梁君穷 实习生郑景莹 时间:2017-10-23 08:25:41 星期一

  

美舍河凤翔公园段的迷人景色。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通讯员 龙泉 摄

  美舍河沿河步行道是附近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文海南日报见习记者 梁君穷 实习生 郑景莹

  “我小时候,河口渠约有7米多宽,水清河深,乡下来的船载着稻米和蔬菜顺南渡江而下,到了司马坡附近就拐进河口渠中,沿河口渠走两公里左右就驶进了美舍河。五公祠处以前有一个渡口,船在那里停泊卸货,柴米再从那里送进府城。”10月17日上午,海口市琼山区城东社区原社区主任王正安在美舍河畔回忆他小时候看见的场景。

  昔日的美舍河,是连接城市与乡村、府城与海口的一大航运动脉。今天美舍河的治理正让其重焕生机,恢复昔日水清岸绿、鱼群畅游的美景。

  “历史上美舍河不仅是舟楫往来、风景秀美的母亲河,也是府城和海口地区的文脉传承之河。”已退休的海南省委党校哲学系教授李列山介绍,今天去挖掘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很有必要,也是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应有之举。

  考察一条河的文化记忆,往往先从考究其名称变迁开始。

  一河多名

  今天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水清岸绿、白鹭归巢,一派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桥头溪现在两岸绿化好了,河里的水质也好了,水也不臭了,还有岸边的花香气息。”李列山告诉记者,他从小在美舍河边长大,见证了美舍河环境由好到差再到今天变好的过程。

  李列山口中的“桥头溪”,其实是美舍河在迈瀛村附近河段的旧称,其范围大约从上游的丁村到洗马桥附近。之所以有“桥头溪”之称,正是由于河水流经洗马桥。

  美舍河的源头和上游段有不同的叫法,有一种说法是其发源于今天秀英区永兴镇西湖玉龙泉,湖边有龙婆庙,万历《琼州府志》记载:“县西二十里博崖都。泉自石岩流出,极清。昔人刻石为龙,置穴中,水从龙口涌出,故名龙潭。”

  “以前美舍河各段多根据河边的村庄或标志性建筑取名,府城东门段叫‘东门溪’,在南桥附近则称‘南桥水’,在河口村一带则叫‘河口渠’。”琼山区水务局局长陈在红介绍,府城以下的河段分别叫“巴伦溪”“夏瑶溪”“瓦灶河”“晋江溪”“美舍河”,最后汇入海甸溪,后来统一称“美舍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时期,同一河段也会有不同的叫法,而在海南话中,往往“溪”“水”“河”和“渠”偶有混用。记者在琼山的巴伦社区采访时,发现有的老人将那一段的美舍河称为“巴伦河”,而另外一些老人将其称为“巴伦溪”。

  关于美舍河的名称,羊山地区和海口、府城近郊居民的方言中,“美”是“母亲”的意思,“舍”是“分给”的意思,“河”是水。美舍河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美丽的母亲河”。

  古时叫法

  从府城上丹路向西走,经过美舍河上的一座水泥桥,便来到了府城东门旧址。城门的门拱早已不在,只剩约3米高,10多米宽的城墙基部供游人凭吊。

  “在我小时候,东门外这座桥是一条约5米宽的三拱石桥,我每天从城外到城里上学都要沿美舍河走到这里,然后从石桥过去。”王正安介绍。

  美舍河的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

  据《琼台志》《琼山县志》等记载,在宋代,美舍河别称“龙潭水”(因源自龙潭)、“南溪水”(因从府城南流过)、“南桥水”(因流经府城南桥)。明代和清代初期多称“学前水”和“河口河”,因从位于府城的琼州府学宫和琼山县学宫前流过,清代乾隆后多称“潘公河”和“美舍河”。

  据明代万历《琼州府志》载:“学前水在郡城前……宋人浚河导流,经番诞村,方会大江入于海,今漫塞成田。”可见早在宋代,当地官民就多次治理过美舍河,以保河床畅通,大帆船也可以从海口沿河直达府城东门。

  明代中期以后,因泥沙淤积,河床逐渐变浅。隆庆四年,即1570年,罢官回乡的海瑞向琼州分巡道唐可封提出疏浚河口河的建议,唐可封采纳后,向民众征求对疏河的意见和办法,应者云集。海瑞和唐可封亲自率领民众疏河,终于疏通了府城出海的水上通道。

  从咸丰和民国的《琼山县志》中所附的琼山县城图中都可以看到,当时的美舍河下游段被标注为“潘公河”。

  陈在红介绍,清代乾隆元年,即1736年,雷琼道潘思榘率领民众对美舍河进行大规模的修凿疏流,不仅使海府东南郊区的农田得到灌溉,还使府城至海口所的水上路程大大缩短,方便了两地之间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

  老百姓对潘巡道感恩不尽,便将他率民从府城东至海口开凿的河段称为“潘公河”,并在府城东门外刻碑纪念他。一直到民国的地图上,还将美舍河下游段称为“潘公河”。

  众说纷纭

  10月17日上午,记者和王正安一起沿美舍河下行,来到河口路与高登东街之间,发现有一条小河与美舍河相连。“这就是河口渠。”王正安介绍,以前河口溪一头与美舍河相通,一头弯弯曲曲向东南流至博雅村,穿过南渡江大堤入南渡江。

  在手机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条河,记者顺着荒草杂生的小渠走向行走,不过百米远便见河道淤积断流,而更远处更是盖满了房屋,河道已完全不可见。

  “20多年前这条河水还很多,我还在这里钓过鱼。”家在河口渠边的居民胡余坚认为,河口渠之所以干涸,一是十多年前美舍河整治,挖深河道之后水位下降,无法再补给河口渠;二是建筑和生活垃圾太多了,堵塞河道。

  当地居民都把这条小河称为“河口渠”或“河口河”,有人认为美舍河的下游是河口河,也有人称整条美舍河为“河口河”,多年来“河口河”的说法和归属一直众说纷纭。

  据万历《琼州府志》载:“河口河在郡城东门外。国朝弘治知府张桓因里老唐正等建言,买民田,开河引水,直抵城壕,以便运粮。砌有石桥,亦名板桥。”由此可知,是明代弘治时期的知府张桓开河引水来到府城东门,此水就是河口河。

  那万历《琼州府志》中的记载的河口河与王正安所说的“河口渠”是否为同一条呢河?

  “学前水,在郡城南,其源自西湖经丁村桥,历洗马桥,绕旧学前,东至新桥、南桥,又往东北至河口村分为二派,一支西北流,绕郡城东,为河口河;一支东南流,入大江,为博冲河口。”咸丰《琼山县志》中如是记载。

  结合“西北流,绕郡城东”的描述来看,其记载的河口河应该为今天美舍河在河口村以下的河段。而“东南流,入大江”,也正符合王正安所描述河口渠的特点。

  咸丰《琼山县志》也有专门词条介绍河口河,记载道:“河口河,在城东门外,即学前水支流也……乾隆元年,道宪潘公思榘、王公元枢相继疏凿,绕东门,经苏泉书院,由明昌塔出海,碑镌‘潘公河’三字。”

  结合《琼山县志》所附的府城地图来看,潘公河即为今天美舍河下游,河口河也即潘公河,应当也为今天美舍河下游无疑。

  至于河口村村民口中的“河口渠”,应为咸丰《琼山县志》中所记的博冲河口,“在县东南五里顿林、东昌二都界,亦学前水之支流也,其水常流出大江,遇淫雨涨溢,亦从大江逆入,为郡治巽方之水。”

  咸丰《琼山县志》在介绍南渡江时亦有提及:“至城东南十里曰南渡大江。由东而北五六里,纳学前水之支流为博冲河口。琼郡柴米百货多由此运。”

  可见当时博冲河口是琼山地区柴米百货运输的黄金水道,这也符合河口村老人所描述的河口渠当年行船运货的场景。

(编辑:王思畅)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