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雁峰书院——雁过留声跨明清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岑明道 时间:2018-03-05 08:13:39 星期一

  

  雁峰书院的原址位于今天的海口市琼山文庄第一小学。 陈耿 摄

  吴典画像 (资料图片)

  海口市府城文庄路上的丘濬塑像。“文庄”是丘濬的谥号。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文本刊特约撰稿 岑明道

  2017年秋季,海口市琼州大道上毗连文庄路口的琼山区第一小学一分为二,原址上的学校改称“琼山文庄第一小学”,公路斜对面为“琼山东门第一小学”。“文庄”是明代中叶海南籍宰辅、大学士丘濬的谥号,有意思的是,如今文庄一小的位置,据考正是当初琼州府学的旧址,某年某天中午,郡庠的泮池边飞来了一群大雁,年青的庠生丘濬为此写了一篇《雁集琼庠记》,传流至今。

  清代乾隆年间,府城乡绅在那里创办了“雁峰社学”;及至道光年间,琼山知县于学质又在旧址上创建了“雁峰书院”,成为琼山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官方书院,此前琼山境内的书院,或隶属于琼州府,或是民间创建。

  一篇小文,鸿鹄之志外露

  明代正统壬戌年(1442年)农历八月辛丑日中午,在琼州学宫读书的丘濬,与同学符钟秀、陈汝谐正在休憩闲逛,这时有书童跑来告知:泮池边飞来了一群从未见过的白色的鸟,左顾右盼,怎么吓都吓不走。

  丘濬等三人赶忙前去探看,符、陈二人正为这些候鸟不栖息府城周边的江河、湖泊,却停留在小小的学宫泮池而疑惑时,丘濬说:“大雁是随阳喜温之鸟,秋天南迁冬季归去,对气候最是敏感……古人在天津听到南方鸟类杜鹃的叫声,就预感到津门要被占领,过去地气自南向北,后来果然有南人以文字乱天下;如今,地气自北向南,怎么知道没有南人以文字治天下?以前有应验,如今也会有应验的。”

  符、陈二人开玩笑说:“怎么知道不是你呀?”丘濬也一笑而过,谦逊地表示谢意。

  回家后,丘濬写下了《雁集琼庠记》,将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言记录下来。

  祖孙三代见证雁峰社学诞生

  优良的家风总能得到传承。琼州府城进士、《四库全书》编修吴典热心家乡公益,其祖父、父亲和他本人先后捐建雁峰社学的故事,一直传为佳话。

  据《琼山县志·人物志·笃行》记载,吴典的祖父吴福,赋性敦厚,乐善好施,“置义田,立社学,凡力能任者,无他诿”,家族里有两位盲女,吴福分别给她们三百两银子作为嫁妆费用,被时人赞誉为有“盛德”之人,卒年八十一岁。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兵部侍郎德保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视察各个州府后,认为琼州“文风盛于岭表”。第二年秋天,吴典从琼州越海前往羊城谒见德保,称新建的雁峰社学落成,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其事。

  今天,重读德保的《新建雁峰社学记》,尽管文字中大多是官样文章,但藉此依然可以知道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雁峰社学建在原琼州府学宫的遗址上,即明代先贤丘濬读书的地方,在府城的东南一隅,前有三座山峰横亘,人称“雁塔三元峰”。

  原来,由于府学靠近城墙,有碍观瞻,遇上台风,房屋飘摇,因此士绅向官方呼吁,购买了“校士馆”的地(府治东侧,今琼山中学位置),1698年重建学宫,原址便闲置下来。后来,又有人觉得那里空着也是空着,便倡议创建社学,之所以叫“雁峰”,一是因为前面有三元峰,二是为了纪念乡贤丘濬写过《雁集琼庠记》。

  建成后的雁峰社学有“讲堂五间、文奎楼五间、东西两斋十二间、大门三间,周以垣墙,规模整肃”。吴典的祖父吴福等八位绅士积极捐资并自始至终操办此事,共筹集白银四千两,开销一半,剩下的购置田产,将每年的收入作为聘请教师的经费和支持士子的“宾兴”费用。

  见证雁峰社学诞生的还有吴福的儿子、吴典的父亲吴位和。吴位和八岁丧母时哀伤之情如大人,此后对父亲和继母依然竭力尽孝。乾隆戊戌年(1778年),琼州粮食歉收,吴位和急忙派人告知潮州商人,从海上运米来海南,又让季子吴玢带上千两白银去雷州买稻谷,以备赈灾之需,于是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得以平稳。此外,吴位和平时也与父亲一样,留心周济贫弱家庭。后来,吴位和以廪贡生的身份出任广东博罗县学训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去世。

  吴位和去世的第二年,守孝的吴典也卒于琼台书院掌教任上。

  从时任琼州府海防抚黎同知陈景埙撰写的另外一篇《新建雁峰社学记》可知,当年捐建雁峰社学的八位绅士,除了吴福,其余七人的名字分别是:温星、阳雨、乔梓、杜常辉、何朝辅、冯文炘和毛映斗。

  陈景埙对吴福一家的公益行为尤其赞许:“余爱吴氏诸后嗣各输白镪(白银的别称),经营尽善,不分先后,不计盈绌,各体乃祖乃父之志,以为志莫留遗憾,惠及乡人有如是者,而能以不文谢哉?”

  三任琼山知县重建雁峰书院

  虽说古代海南书院众多,位于琼山县境内的不胜枚举,却没有一家是属于琼山的,直到雁峰社学改为雁峰书院,而彼时已是晚清时期。

  道光三年(1823年),湖南人于学质上任琼山知县,上级为重视教育和培育英才的分巡海南道周鸣鸾(山东单县人,进士,1822年任)和琼州知府吕子班(江苏阳湖人,进士,1823年任)。“考琼郡十三属各有书院,而琼山独无!”于学质后来在《重建琼山雁峰书院记》中这般写道。

  于学质调研时发现,80年前创立的雁峰社学已“学舍荒芜,苔垣藓壁”,便向道台周鸣鸾禀请改为书院,得到允可,于是“废者兴之,狭者辟之”,并将匾额定名为“琼山雁峰书院”,之所以称作“重建”,是因为不愿埋没前人的美意。

  经手书院建设的是拔贡王天佑,经营谋划,昼夜劳苦,多位仁人志士襄助,众志成城,不遗余力,两个月便告竣工。

  但是,由于经费不足,雁峰书院的受益者寥寥可数。道光六年(1836年),陕西府谷人、进士苏棨补授琼山知县,到任伊始就实地考察书院,立志扩大规模,广招生徒,便率先捐出廉俸洋银440元,廪生林瀛、王魁衡等也广集县内绅士,设法劝捐,集腋成裘,一年内就筹到洋银3420元,合计铜钱300万文,发给当铺生息,按季度分缴,以增加书院的各项开支。

  从此,雁峰书院书声琅琅,苏棨公务之余,也到书院解经讲学,“循循于孝弟之行,兢兢于礼义廉耻之大”。道光九年(1839年)秋天,苏棨亲撰《重建雁峰书院膏火碑》记述了此事。

  咸丰元年(1851年),知县张霈再次筹款对书院进行重建。

  清王朝接近尾声,一切都在发生巨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诏将各省所有书院改为“学堂”,延续千年之久的古代书院制度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据王俞春先生所著的《海南教育史志》,1902年,时任琼山知县刘福将雁峰书院与西边的研经书院合并,成立琼山两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又改为琼山县第一高等小学校;1913年,改为琼山县立中学。

  一所古代著名书院,竟然是今天海口地区两所学校的前身,自有其因果关系。

 

 

相关链接:

海口琼台书院腊梅花开(组图)
海南周刊| 乐东镜湖村重建书院 归乡客带头打造“时尚农村”
南昌警方对豫章书院立案 家长和学生态度各有不同
蔚文书院延绵不断三百年 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五进式书院
儋州东坡书院对联追怀笠屐古风流
“吴门传馨”周思梅书画作品在故宫紫禁书院展出
豫章书院拷问差生教育:学校和家庭生病却让孩子吃药

 

 

(编辑:王思畅)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