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省民博30余载记录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文物荟萃 展现多彩民风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尤梦瑜 贾磊 时间:2018-03-20 12:50:35 星期二

省民族博物馆的海南民族历史文化陈列展厅。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省民博外观老照片。(摄于上世纪80年代)

新建开放的省民族博物馆。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文记者 尤梦瑜 贾磊

  这是一方积淀着琼州文韵的人文之地,是一座承载民族记忆的菁华宝库,也是一处展示民族团结友爱的历史结晶。

  2018年2月11日,重新建设完毕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全新的省民博占地近4万平方米,馆中共设“琼州民风”基本陈列展以及书画、陶瓷两个专题展。这其中,以海南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海南民族纺织文化陈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三大版块为主的基本陈列展通过丰富的藏品和多元的展陈手段,向大众全面展示了海南的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

  省民博此次重新开放,不仅让诸多珍贵的民族文物得以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也让这座见证着海南近代发展的博物馆再度走进大家的视野。从1986年国庆节开放至今,依山面城的省民博已在五指山市矗立了30余载。为何在海南腹地会有这样一座收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博物馆?30余年里,这座曾经的海南首个博物馆又经历了哪些沧桑变迁?身处现代、新颖的展厅中,一件件沾满历史尘土的文物让人不禁思考起这些问题。

  一处少数民族同胞的精神家园

  驱车而上眼前这座不高的小山,沿着蜿蜒的山路,经过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省民族博物馆映入眼帘。从1981年筹建选定馆址,博物馆就再未“移动”过。

  地处中部山区,五指山市本身就带着些许“世外桃源”的气质。面向着青山绿水,掩映在葱郁之间的省民族博物馆腹有“珍宝”气自华,犹如一位饱读诗书的长者,在远眺着今日喧嚣城镇之时,为百姓守护着一份不可失去的文化瑰宝。

  “1976年国家下发文件,要求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海南积极响应,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通什镇以及其余8个市县分别组织了各自的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州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大家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征集等工作,最后向自治州政府一共上交了1.4万多件(套)的文物。”省民族博物馆前馆长王国全介绍。今年已82岁的他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担任馆长。

  1.4万多件(套)文物如何管理、该怎么利用,成为摆在当时自治州政府领导面前的一个问题。当时的自治州州长王越丰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经过多方讨论,最终,自治州政府决定建设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来收藏保护这些文物,同时通过向公众展示来弘扬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海南的黎族苗族以及回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我们也希望这座博物馆可以成为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看到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地区的繁荣兴盛。”王国全说。

  以弘扬民族文化

  推动民族团结

  决定兴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后,自治州政府对该项目高度重视,从当初的选址、体量等多方面就不难看出当时州政府对这座博物馆的投入。

  博物馆落址在今天的泰翡路上,向四周望去,一些建筑已拔地而起,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时,这片青山秀水周围没有丝毫的遮挡,视野极佳;即便是在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站在这里也仍然可以迎着山里的清风,远眺层峦叠嶂的青山。与它紧邻的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原琼州大学),在当时是自治州州政府办公大楼。能够与州府办公大楼如此相邻,也足以见得这座博物馆的地位。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自治州办公大楼、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以及科学馆被列为当时自治州的“三大工程”。

  1981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开始筹建。州政府“大手笔”为民族博物馆划地约3.5万平方米建设。

  “那时的文化氛围与发展条件远比不上今天,特别是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一座博物馆就更显得有几分‘超前’。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治州政府坚持打造了这座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馆长李华权介绍。

  1986年的国庆节当天,在多方努力下,海南首家博物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正式开放。当时的陈列还未像今日这样有成熟的展陈体系,就是简单的通柜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建设和开放得到了不少学界人士的支持,例如,1988年,我国知名现代语言学家、民俗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乐嗣炳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热爱,向博物馆捐赠大量珍贵文物;此外,建馆时,来自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的专家学者亲自指导陈列设计等。

  1988年,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博物馆也正式更名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多年来,它成为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体现民族间团结友爱的文化场馆,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这期间,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物馆、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除了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媒介,省民族博物馆还是推进民族团结的典范。1989年以来,这里常常接待其他少数民族参观团队,让少数民族同胞直观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视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家亲的深深情感。

  不忘初心

  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亮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博物馆显然满足不了今天的大众需求与相关管理要求。当初的设计也并未考虑到消防、安防等问题。2007年至2011年,省民族博物馆暂时闭馆。那时,博物馆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面临着被撤并的局面。最终,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不懈努力后,决定保留该馆并加快发展建设速度。

  2014年,在听取专家意见后,博物馆进行了拆除重建。说来有趣,上世纪70年代末,由广东设计院设计的这座博物馆其外形参照中国传统四合院来建,并无海南少数民族元素。原本博物馆想借重建机会为馆舍增添民族元素,可五指山人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黎族长者们对这“馆舍”割舍不下,如老人们所言,这座建筑承载着的是民族的情怀,也是他们数十年的回忆。因此,博物馆最终选择保留原造型,在此基础上扩建并完善功能。

  省民族博物馆建馆至今,都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处热点。上世纪90年代初,来自7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前往这里参观,大家对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啧啧称赞。

  “多年来,海南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让我们积少成多,征集来了不少民族文物。”省民博陈列群工科负责人韦慎说。多年来,他与同事们跑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家在征集文物的同时还向基层民众宣传民族文物、文化知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截至目前,省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3.2万多件(套)。

  “在上世纪80、90年代,当时海南尚未开发那么多旅游景点,这个博物馆就成为了了解海南民族文化的一处热点。大巴车一辆一辆的停在门口,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李华权说,如今,博物馆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进行了重建,并完善配套设施和重新陈列布展,重新以完善的设施、崭新的展陈和独特的风格对外开放,大家也将借此机遇重现博物馆当年的“辉煌”。他说:“地处民族文化核心地区、文物数量多以及原真性强是省民博的突出优势。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优势,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一步把省民博打造成民族文化旅游亮点,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编辑:余冰月)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