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衍生于海南黎族生产生活,如今成海南民族歌舞的符号
竹竿舞欢 余音犹沓沓
竹竿舞已经与海南的旅游业融为一体。图为黎族民间艺人在昌化江畔木棉观景台为游人表演竹竿舞。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当一代文豪苏东坡结束其流放生涯,将要离开琼州之时,黎族父老唱歌跳舞为他庆贺,这一景象让东坡写下了如此诗句。
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4月28日,一场万人竹竿舞表演将在全新落成的海口五源河体育场上演,届时,来自全省数十家艺术院团的演员以及大中院校的学生们,共约12000人将以此传统歌舞形式,献礼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竹竿舞起源于海南黎族
正值三月三,海南黎族地区的人民又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色彩明艳的民族服饰,有力击打出的明快节奏。今天,人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或者是艺术演出舞台上看到竹竿舞。一定程度而言,竹竿舞已经与民族歌舞划上了等号。又因其强烈的参与性、互动性,旅游景区往往借此招揽游客,这也进而让人们混淆了它最原始的出处与本真的面貌。
“从人们的口口相传、史料记载到实物考证,我们可以确认竹竿舞是起源于海南黎族的。”海南大学专门从事黎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宋静敏教授介绍,清代《崖州志》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请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来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竹竿舞,该项目也曾被叫作“跳竹竿”。
竹竿舞不仅反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反映着民族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也受到了广大黎族百姓的喜爱。省政府和国家文化部于2005年、2006年先后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竹竿舞”为公众所熟知的这一舞种在入选非遗时,并非称作“竹竿舞“;在非遗保护名录中,它的官方名称叫做“打柴舞”。形象说来,由于近年来该舞多使用竹竿,所以竹竿舞更像它的艺名。
那么,为什么这种舞蹈又会被称为“打柴舞”呢?海南民间文艺专家符策超介绍,解放前,人们都还叫它打柴舞,是因为在黎族地区,人在过世后,大家会用木柴将尸体背上山,随后便会用木柴来击打出节奏,跳起舞来。打柴舞最初就是黎族先人用以祭祀的舞蹈,用来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压惊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三亚、乐东、陵水一带),是黎族最古老的舞种之一。
“解放以后,大家才逐渐开始使用竹竿替代了木柴。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打柴舞都是用竹竿为主。”符策超说。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