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百姓与桑梓
符确具有传统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他在外地为官时,能以天下为己任,努力造福当地百姓;任满告老还乡后,又致力于当地文化教育,造福桑梓。
符确考中进士后,官至承议郎,并曾担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太守、化州(今属广东茂名)太守等职务。他励精图治,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名声显赫。据地方史料记载,符确主政期间,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了很多有利民生的事情:一是减轻赋税和徭役,与民生息;二是劝课农桑,鼓励民众积极发展生产;三是兴修水利,造福百姓。韶州位于北江上游,水患频繁,洪水一来,往往漫溢成灾,老百姓流离失所。符确积极率领官员和民众疏浚河道,修筑堤防。知化州后,他看到当地每年十月至次年的五六月经常发生旱灾,农作物歉收,又率领官员和民众封江拦河,引水灌溉农田;四是提倡办学,敷施文教。符确有感于所主政的韶化二州与自己的家乡一样,因文化贫乏造成经济不发达,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的状况,希望通过办学,来改变所主政地区的教育落后面貌。符确的所作所为受到韶州、化州二州民众的拥戴。符确卸任离开韶州时,全州大小官员和不少士绅一路送他出韶州地界。从化州任上告老回乡时,更有地方官员和一些士绅敲锣打鼓一直送他到徐闻海安的船上。
符确任满返乡后,更是桑梓情深,积极效仿恩师苏轼在儋州创办“载酒堂”的义举,全心投入到当地文化教育中,甚至还深入到更偏远的琼岛西部(今天的昌江、东方一带)。他在赤坎村(属今东方市四更镇)创建兴贤坊,供周边各村子弟上学读书,还购置八亩盐田出租,将每年收租所得投入教育,后人亲切称其为“符确田”。由于他热心敷扬文教,使当时昌化地区读书之声蔚然成风,对海南文化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兴贤坊几经维修,后改称兴贤堂,至清乾隆年间又将兴贤堂改为兴贤祠。符确谢世后,葬于今东方三家镇居侯村附近。据传,建墓时尚未有居侯村,因万户侯符确忠骨葬于此,人们视为风水宝地而陆续迁聚成村,居侯村由此得名。
历经几百年风雨的符确墓现已重新修缮,并被纳入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开琼甲第儒风千秋扬天下,韶化太守功德万代照人间”,符确墓前的这副对联,充满了人们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相关链接:
韶化太守功德万代照人间——海南第一位进士符确符确坚、卢胜、庄田—— 在岛外抗日的海南归侨墓园四周污水横流 海南第一进士符确墓成牛栏(图)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