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泽、苏炎娣夫妇摄于一九五O年代。
5月25日上午9时半,海南省农垦博物馆的二楼展厅里,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簇拥着一位中等身材、面容清丽的女子,在我国杰出橡胶育种专家徐广泽的展区面前驻足良久。
她就是徐小川,1958年出生于海南岛,是我国杰出橡胶专家徐广泽和琼剧音乐理论家苏炎娣夫妇唯一的女儿。这天,她带着父母亲的临终嘱托,带着父亲的600多件遗物,回到这片父母奉献一生,也是曾经养育过她的土地。
这一天,他们唯一的女儿徐小川将父亲徐广泽的600多件遗物捐献给海南省农垦博物馆,一页页泛黄的工作记录卡片,一封封尘旧的文件信札,一张张当年的老照片……诉说着一段艰苦岁月里的执着守望。
1950年代的海南岛,穷困闭塞,是一片等待开垦的荒土。
一对年轻夫妇心怀为新中国建设奉献所有的坚定信念来到这里。此后,海南岛绿影婆娑的橡胶林里多了一位不分昼夜,细心研究记录橡胶育种的坚韧身影;而咿咿呀呀,吹拉弹唱的琼剧舞台下,则多了一位专心记谱,刻苦研究琼剧音乐的优雅倩影。
1962年,徐广泽(中)抱着4岁的徐小川在海南。
他们就是我国杰出的橡胶育种专家徐广泽和琼剧音乐理论家苏炎娣夫妇。他们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海南岛,为中国的橡胶育种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琼剧音乐理论研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公和苏老师的女儿回来了!”
“还是圆圆的脸,跟小时候一样。”
5月25日上午,海南省农垦博物馆。八旬高龄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教授张少若,牵起徐小川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她双手颤巍巍地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文件袋,取出一件件她这些年来珍藏的珍贵资料。
“小川,这是你4岁的时候,你爸爸抱着你拍的照片;这是学生们跟你爸爸一起拍的毕业照,他就在这里,每次拍照他总往后面站;还有这些年来,海南日报对你爸爸妈妈事迹的报道……今天,我终于可以亲手交给你了!”
“徐公和苏老师的女儿要回来了。”徐小川回来的一个月前,在海南农垦局和海南省一帮琼剧老戏骨那里,消息不胫而走。见到小川,大家都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们感慨“徐公”的严谨治学和低调朴素,他们追念“苏老师”的慷慨气度和执着钻研精神。
“父亲只属于祖国的橡胶事业”
5月25日,在海南省农垦博物馆举行的追忆徐广泽先生座谈会上,大家都期待徐小川能更多地谈谈生活中的徐公是什么样的。因为大家眼中,徐公就是一个工作狂,从来不会休息。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出差,很少有与父亲相聚的机会,我所了解的父亲,并不见得比在坐的各位叔叔阿姨还多。”
在徐小川的童年记忆里,每次半夜睡醒,必是父母亲在灯下伏案工作,直到自己又睡着了,仍未休息。他们家的灯总是整个宿舍区最晚熄灭的。而自己后来回广州读书的十年间,全家也只去过一次公园,那还是华南植物园,与父亲的专业不无关系。在徐小川的记忆里,父亲只属于祖国的橡胶事业。
徐广泽带领科研人员,历经30多年的育种研发,打破了世界对于橡胶种植在赤道南北纬10度以内种植的记载,在中国,创造了“橡胶树在北纬18度-24度大面积种植”的奇迹。至今,海南仍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徐小川(左四)与父亲的老同事在海南省农垦博物馆。 本版图片由徐小川提供
徐广泽一生为中国的橡胶垦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从不居功标榜自己,“轻名利,重奉献”这些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直至如今,百度搜索徐广泽的名字,也只有寥寥数语的介绍。
在徐小川代捐的徐广泽遗物中,最让大家记忆深刻的是一摞一摞的卡片。所有的卡片都用不一样颜色的纸片来区分。
跟随徐广泽多年,目前已经退休的原海南农垦总局科技处处长陈怀楠回忆,徐公汇报和收集资料,从不用笔记本,而用的是一张张的卡片。卡片上记明题目,汇报人、内容和主要数据。每次出差调查或参加会议,他都会做相当数量的数据卡片。几十年来,形成了一个客观的,涉及各种技术问题的“数据库”。这里面有发表在各种杂志上的论文摘要,而更多的却是生动的生产实际和经验记录。他在听取汇报时作记录的速度之快,略带艺术体风格的字迹及整齐美观,数据清晰完整,令人叹为观止。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