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特色旅游
传统村落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
传统村落的街巷建筑、风景、山水、气候、文化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海南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儋州峨蔓火山海岸是火山喷发后,由火山喷发或喷溢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海岸。这里有洁净如初的沙滩、水天一色的大海和独一无二的儋州峨蔓古盐田。峨蔓古盐田由盐丁、灵返、细沙和小迪4个自然村的盐田组成,总面积约577.7亩,峨蔓古盐田的特色不仅在于面积最大,而且“六大古韵”(古卤池、古盐槽、古盐房、古道、古塔和古盐神)并存。为防卤水流出,峨蔓古盐田共有砚式石盐槽7500多个。此外,村子里还有近40栋古盐房,均由火山岩砌筑而成,用于盛放成品盐及制盐工具。千百年来,传统而原始的制盐工艺从未失传,直到今天,峨蔓镇盐丁村依然沿袭着原始的日晒制盐工序生产海盐。“每当涨潮时海水便会浸泡沙泥,等退潮后,我们便用木耙把盐泥耙松、晒干。”现年60岁的盐丁村村民李生华介绍,待水分蒸发盐泥的盐分升高后,他们便把盐泥耙成一堆,放进铺有细竹或稻草的过滤池里,用脚踏实,浇上海水过滤,使其成为含盐分很高的卤水,然后再把卤水倒在石盐槽上,经过日晒制成盐巴。不过,这种工艺晒制的海盐不是加碘盐,一般只用来加工盐焗鸡、鸭和蛋类等食品,或者作为一种保健盐使用。
每年5月阳光充足时,古盐田旁随处可见制盐的盐丁,年轻一点的盐丁40岁左右,村子里还有几位80多岁高龄的盐丁。目前,仍在制盐的村民有85户左右,海盐亩产约4.5万斤。李生华介绍说,“现在制盐和以前比不得了,不可能拿出去卖了,也就自家留一些,送亲友一些”。虽然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已外出务工,但制盐的工艺在年轻一辈中并没有完全丢失。“虽然现在村里还坚持制盐的人数不能与以前相比,年轻一辈也不靠这个为生了,但这个手艺没有丢,也不敢丢,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李生华说。
2016年初,儋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峨蔓古盐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图保护好中国古代制盐业的“活化石”,实现儋州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据儋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温龙介绍,当前,全省上下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千村百镇”建设,遍布海南的传统村落不仅承载着海南人民的乡情乡愁,更是海南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感纽带。近年来,儋州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越来越倚重传统古村古建等独特文化标识,越来越注重挖掘村落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乡愁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挖掘,用独特的文化载体打造全域旅游。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