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及传统知识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海口文化场所打造假日“第二课堂”
每年一到暑假,广大家长对托管班、兴趣班、暑期活动的需求日益强烈。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保障孩子在暑期的文化权益,越来越多的文化场所牵手中小学生的暑期生活,成为假日里的“第二课堂”。
让公共文化服务“适销对路”
7月21日,在海南省图书馆的少儿活动中心,来自海南师范大学志愿者正在给一群孩子上音乐课。正在读五年级、11岁的黄倩倩是广西人,她父母都是在海口工作的外来务工者,暑期没有时间照顾她,于是经常把她送到图书馆参加活动。“在这里比回老家好,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有老师指导做作业,还能学习手工、唱歌跳舞、参观展览,我很喜欢。”黄倩倩说。
海南省图书馆少儿部负责人介绍,中小学生在暑期易陷入“迷茫”的状态,“为免去家长后顾之忧,给孩子更好的暑期学业教导和人文关怀,省图书馆少儿部的各项活动应运而生。活动不仅有舞蹈、武术、剪纸、绘画等兴趣班和户外参观实践,还有文明礼仪、心理教育等讲座和培训,而且大部分活动都是免费的。”
据了解,结合青少年学习特点,海南省图书馆、海口市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开展了许多针对性的暑期活动。海南省图书馆馆长李彤介绍,许多暑假活动,都有针对双职工子女的本土传统文化普及、安全教育等活动,兼顾双职工家庭子女在健康成长的同时,提升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
“互联网+”实现服务延伸
7月19日,通过共青团海口市委员会的微信平台“椰青汇”,家长陈立军早早地为孩子预约了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科考体验、120急救中心“小急救员”培训等暑期活动。“这些活动都很有意思,不仅能普及文物知识,还可以培养小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很喜欢。在网上预约也很便捷,我身边有很多人都在用。”陈立军说。
共青团海口市委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科技馆在很多人眼中都很“神秘”,即便举办了很多有趣的活动,在社会上的知晓度也并不高,所以真正亲近博物馆的人并不多。“现在通过各类服务平台,让人们都能知道活动信息,活动预约等服务也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的便捷程度,真正提高了各种文化场所的人气。”
“暑期是孩子们走出课堂、拥抱阅读的好时机,图书馆在这一时段会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微信公众号上,活动信息都及时推送、一览无余。”李彤介绍,省图书馆之前开展暑期活动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原来的宣传局限在只有到馆人员才知晓,活动难以积累人气,后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能让学生家长随时随地知道图书馆开展了哪些活动。
补足硬件短板 加快软件建设
当城区的孩子们在公共文化场所内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之时,乡镇地区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还较少开展类似活动。海南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师陈奇认为,“硬件短板可以通过资金投入补足,而其它方面的难题,则需要不断在‘软件’上做好服务,赢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对此,陈奇建议,各地在探索暑期“第二课堂”的“生存之道”时,可以探索开办主体的更加多元丰富,不单单社区、村可以开办,也可发动企业、社会组织开办;同时,场地也不一定要局限于社区文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可以探索开放中小学学校、政府租用社会培训机构场地等。
公共文化服务应祛除“文化活动摆在这里,老百姓爱来不来”的“衙门作风”,必须落实到“服务”上,把民众需要的服务送到“家门口”,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众参加。可以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心一意做好服务,才是公共文化机构得到群众认可、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