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儒素山房”里种菜、喝酒、写诗
南渡江畔祖孙三代美谈
海口市灵山镇儒房村文化室的一副藏头联。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通讯员 林郁
家谱溯源
时下,开民宿,经营共享农庄,或往返城乡之间过起半农半城的生活,是很多城里人的创业或休闲状态,也是一种新的“下乡”方式。
其实,海南古代乡贤中已经不乏一些到山上或往郊野,过上隐居或半隐居生活者。譬如,海南周刊曾经报道过的明代中期桐墩书院创建者陈文徽,就亲自种桐树以制琴。
而明代后期,琼山府城进士、曾任江苏镇江知府和湖南永州知府的陈天然,奔丧后就不再出仕,而是与儿子、孙子到南渡江东岸建“别业”,种瓜菜,饮酒作诗,安度晚年。再后来,他的后人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聚落——儒房村。
“五马归来半百齐,皇恩浩荡报无期。衣冠解脱还人世,梦入关中性不迷。” 这是明代嘉靖乙未科(1535年)殿试二甲第七十四名进士、琼山府城南桥人陈天然惟一传世的诗作,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50岁的他回到家乡,已经辞官赋闲了,所谓“皇恩浩荡”,不过是客套之词,归园田居,才是心所向往。
据万历《琼州府志》和府城颍川堂《陈氏族谱》记载,陈天然生于正德丙寅年(1506年),嘉靖戊子科(1528年)中举,1535年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工部员外郎,转授户部主事,不久又升任户部郎中,“两督仓储,监钞九江”,都以廉洁和节省而出名,陈天然连续被擢升,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外派镇江任知府。
知府陈天然无心仕途
陈天然赴任镇江后,不巧遇上旱灾荒年,而“洲滩虚税”又让老百姓不堪重负,陈天然立即厘减;当时,长江之上贼寇猖獗,陈天然练兵防备,镇江一府得以安然无事。
此前,镇江府衙的各项费用都是摊派到各个里甲,民众深受其苦日久,陈天然也全部革除,代之以购置公田,收取租金来作为办公经费。他本人也捐出俸银创立学田,赈济寒门学子;江苏金坛人、监生曹大章参加科考的文章在格式上有所欠缺,但陈天然欣赏其才学,极力推荐和选拔,使得曹大章1546年乡试中举,1553年会试拔得头筹,成为“会元”,殿试时又夺得一甲第二名——“榜眼”。
广东佥宪刘絃送表入京,途经镇江时突然病危,陈天然极力调护,刘絃不治而亡,陈天然又为他料理后事。
虽然能力出众,但性情刚直,洁身自好,不与别人苟合,不懂得在官场上巧妙周旋和进退自如的陈天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改任永州知府。两年后,母亲吴氏去世,陈天然回家奔丧守孝,居家期间,“亲贤下介”,毫无当官的架子,对兄弟、故友中贫乏者,总是尽力周济,毫不吝啬。
记者近日有幸读到海口市灵山镇儒房村《陈氏族谱》,其十四世孙、清代贡生陈宗彝(生于乾隆丁未年,即1787年)撰写了系列先祖传略,其中就有《镇江公传》(后世将陈天然尊称为“镇江公”)——
晚年以故居近城杂杳,遣季子豪若孙,置别业于河东,题曰“儒素山房”,环莳瓜果蔬菜,日夕栖迟其中,惟以诗酒自娱,累征不起,盖谓:“仕宦亦犹儒素也。”所著诗文甚多,不能尽录,独有《自新遗稿》,至今脍炙人口。寿逾八十而卒,祀乡贤。
陈天然晚年让三子陈豪带着孙子,在南渡江以东,买地建置“别业”。古人将住处以外的园林或产业称为“别业”,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别业”也写作“别墅”,但不同于今天的别墅。
陈天然早晚都呆在“儒素山房”里,种上瓜果蔬菜,写诗喝酒为乐,朝廷多次催促出仕,他都看淡官场,不为所动。他留下的著作《自新遗稿》,可惜现已不存。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