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沟村的石头路。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古溶洞与摩崖石刻
从山顶往下,走一段曲折小路,到达山腰,就是同云洞。同云洞的洞口每次只能容一人俯身通过,洞内幽深狭窄,能容纳二十余人,洞内有许多大石块堆叠着,冰爽凉快。
洞上头刻有“同云洞”三个大字,经过岁月侵袭,仍然刚劲有力。字的左右有落款痕迹 ,但因年代久远 ,风雨剥蚀而模糊不清。
“我们都认为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摩崖石刻。”陈升雄透露,据《万州志》记载:小南山,在城南二十里富仁都。脉自剑门岭来,高平面海。上有普光岩、梵天坛,每旱祈雨辄应。岭旁一大石,上有盖,名曰“石顶石”。下生合如室,前有门,后通两窍。嘉靖间,刘知州为祈雨,巡行长坝,步入石室,刻“同云洞”三字。
村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明代嘉靖年间,仅一位姓刘名华的知州在万州,《万州志》中所说的刘知州指的应当就是刘华。陈升雄表示,同云洞摩崖石刻属于溶洞摩崖石刻,目前同云洞已被列为万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的溶洞摩崖石刻,以三亚落笔洞最为知名,现在小南山上发现了同云洞摩崖石刻,这让我们都很高兴。”
水沟村普光岩。 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摄
从同云洞往下,便是村民们口中常说的书房岭遗址。它位于山脚下,周边遍布着许多大石块,一些大榕树的根紧紧抱住大石头,形成了独特的“树抱石”美景,附近还有一口老井。在解放前,这里便是村里孩子上学的私塾。
说起来,同云洞与书房岭还有不少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时,有一位武功高强的曹姓大内高手遭人陷害,从京城逃到万宁,危急关头躲藏在同云洞中,村民们同情他的遭遇,经常上山给他送水、送粮食,他十分感激村民们的淳朴善良,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他在书房岭教授村民们武功,以此保护自己、强身健体,一来二去,成就了一段佳话。
在抗日战争时期,水沟村村民借助同云洞的特殊地势,多次躲过敌人的进村扫荡,学校甚至将课堂设在了洞内,即使是最困难的时期,老师也领着学生开班讲学。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