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宁大茂竹编:
指尖为“舞”绕青竹
黄东喜与妻子分工合作,将竹片打磨光滑。
大茂竹器是万宁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之一。在唐代,万宁被称为“万安州”,治所遗址就位于今天的大茂镇旧州村一带。史料记载,唐朝时期,万安州盛产竹。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农耕时代,大茂竹编就应运而生。直到现在,万宁大茂地区仍然保存着流传下来的竹编技巧。
今年64岁的黄东喜,是万宁市大茂镇红庄村的一名竹器匠人。在万宁大茂镇红庄村周边,有着近50年竹器制作经验的黄东喜,凭借着精湛的手工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今年4月,印度著名竹艺设计师Sandeep Sangaru就曾来到黄东喜家,与他交流竹编手艺。
历史悠久的大茂竹编
大茂竹编,历史上颇有盛名。明代琼山进士唐胄长诗《藤作》序中便提到“万州藤作名天下”。
“在大茂的传统中,竹器是很多人家都会保留的传统用具。”黄东喜数十年都在与竹子打交道,在他的竹编作坊里,地上散落着几支待加工的青竹和一些制作竹器的刀具。
“比如竹编蒸笼,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来蒸米饭蒸年糕的。”黄东喜说,在当地,使用竹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有婴孩使用的竹编摇篮、逢年过节使用的竹编蒸笼等,大多以生活用具为主。”
每天吃过早饭,黄东喜便会坐在自己的竹器作坊里,用刀具将一根根手腕粗的青竹打磨光滑。有时,老伴和儿媳也会来帮忙。
黄东喜编制的竹蒸笼。
“公社时期,村里有一个竹器厂,大家都在厂里干工。”黄东喜说,自己的竹编技艺也是在竹器厂干工时学到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人会编竹器。”
值得一提的是,大茂竹编的传承中更记载了星火燎原的革命斗争历史。“当时六连岭革命斗争中,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国民党‘围剿’的时候,村民们用竹篮、箩筐作掩护,将粮食、衣物等送到山上的指定地点。”万宁市党史办相关负责人说。
20世纪90年代,大茂竹器由于产品美观、经济耐用,不仅畅销国内,还被列为出口商品,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也正因为大茂竹器的美名远扬,今年4月初,来自印度的著名竹艺设计师Sandeep Sangaru专程来到万宁市大茂镇红庄村,拜访黄东喜等竹器老师傅。
“万宁竹编很棒,很精致。”Sangaru当时说,希望万宁竹编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竹器的制作,与时俱进,改进设计,融合进新的、现代的元素,“让这些精美的竹制品重新走进市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把竹制工艺传承下去。”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