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海南万宁大茂竹编:指尖为“舞”绕青竹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袁宇 时间:2018-08-20 11:09:39 星期一

  原标题:万宁大茂竹编:

  指尖为“舞”绕青竹

  黄东喜与妻子分工合作,将竹片打磨光滑。

  大茂竹器是万宁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之一。在唐代,万宁被称为“万安州”,治所遗址就位于今天的大茂镇旧州村一带。史料记载,唐朝时期,万安州盛产竹。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农耕时代,大茂竹编就应运而生。直到现在,万宁大茂地区仍然保存着流传下来的竹编技巧。

  今年64岁的黄东喜,是万宁市大茂镇红庄村的一名竹器匠人。在万宁大茂镇红庄村周边,有着近50年竹器制作经验的黄东喜,凭借着精湛的手工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今年4月,印度著名竹艺设计师Sandeep Sangaru就曾来到黄东喜家,与他交流竹编手艺。

  历史悠久的大茂竹编

  大茂竹编,历史上颇有盛名。明代琼山进士唐胄长诗《藤作》序中便提到“万州藤作名天下”。

  “在大茂的传统中,竹器是很多人家都会保留的传统用具。”黄东喜数十年都在与竹子打交道,在他的竹编作坊里,地上散落着几支待加工的青竹和一些制作竹器的刀具。

  “比如竹编蒸笼,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来蒸米饭蒸年糕的。”黄东喜说,在当地,使用竹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有婴孩使用的竹编摇篮、逢年过节使用的竹编蒸笼等,大多以生活用具为主。”

  每天吃过早饭,黄东喜便会坐在自己的竹器作坊里,用刀具将一根根手腕粗的青竹打磨光滑。有时,老伴和儿媳也会来帮忙。

  黄东喜编制的竹蒸笼。

  “公社时期,村里有一个竹器厂,大家都在厂里干工。”黄东喜说,自己的竹编技艺也是在竹器厂干工时学到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人会编竹器。”

  值得一提的是,大茂竹编的传承中更记载了星火燎原的革命斗争历史。“当时六连岭革命斗争中,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国民党‘围剿’的时候,村民们用竹篮、箩筐作掩护,将粮食、衣物等送到山上的指定地点。”万宁市党史办相关负责人说。

  20世纪90年代,大茂竹器由于产品美观、经济耐用,不仅畅销国内,还被列为出口商品,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也正因为大茂竹器的美名远扬,今年4月初,来自印度的著名竹艺设计师Sandeep Sangaru专程来到万宁市大茂镇红庄村,拜访黄东喜等竹器老师傅。

  “万宁竹编很棒,很精致。”Sangaru当时说,希望万宁竹编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竹器的制作,与时俱进,改进设计,融合进新的、现代的元素,“让这些精美的竹制品重新走进市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把竹制工艺传承下去。”

  黄东喜与他编制的竹摇篮。

  竹器制作就是心志的磨砺

  红庄村村子不大,但房前屋后,一片片竹子连接成林,微风拂过,竹叶翠影交相辉映,不时发出阵阵悦耳的沙沙声。隔三差五,在村里能看到收购摇篮的商贩,他们开着农用三轮车到各个村收购竹器,再将满车摇篮摇摇晃晃地运出村外。

  “制作竹器,首先要收集好材料。”黄东喜说,前期的准备材料除了大青竹,还包括一口锋利的刀,“刀是必不可缺的,很多阶段都要用到,比如剖丝、切丝、刮削、磨光。”

  黄东喜的刀尤为锋利。剖开青竹的时候,黄东喜十分专注而果决,左手按稳青竹,右手用刀从青竹一端向下用力,往往伴随着一声脆响,青竹便被剖开一条缝隙直至被一分为二。

  按照此方法继续将刨开的竹子对半刨开,刨成一条条宽约一公分的竹条。“这时候的竹条韧性不够,还不能用来编织。”黄东喜说,要用刀将竹片上厚厚的竹肉分离,只留下编织摇篮所用的竹片,遇到个别竹片不平滑或边缘过于粗糙的,还要将其打磨光滑,“有时候,剖好的竹片水分太多的话,就要进行晾晒,不然在编织过程中竹片可能会折断。”

  “大茂的摇篮编织工艺非常简单,基本只有一种六角孔编法,由于海南天气太热,更为密实的编法不如这样透气、实用。”黄东喜一边说着,一边手指翻飞,散发着竹香的翠竹片随着竹匠的手指,灵活穿梭。不一会儿功夫,一件精致的竹制摇篮雏形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随后,再用两根未削去竹肉的宽竹条,将其压出一个弧度,放在摇篮的收口处固定后,一个底部浑圆,匀称美观的摇篮便诞生了。

  “大茂的摇篮结实耐用,保养得好的话,家中几代人使用都没问题。我们那一辈用过的摇篮,现在家里的两个孩子又先后用过了还好得很。”黄东喜说,摇篮通气又耐用,村里人喜欢用它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黄东喜看来,编织竹器关键在于“起头”与“杀尾”。即从竹器的底部开始编织,然后才扎好口。头起好了,就编得快,编得好;尾(或口)扎好了,就显得协调美观。

  “比如制作米升,起头不好,就绝对美不起来。”黄东喜说,编织笸箩、米升,竹蔑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工序。笸箩用的竹丝要圆、光滑,头尾一样大小;米罐用的竹篾不但光滑细软,而且头尾也要一样大小。“做米升好与不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细心耐心和手艺精巧的‘尺度’。”

  “另外,在制作竹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心静,在削竹篾时,要不抬头,不张望,不发脾气,专心地用刀削,削到满意才松手。”黄东喜说,制作竹器,不仅仅需要竹器匠人手上灵活,还需要他百分之百集中精力,要有足够的耐心,“像制作蒸笼等难度较大的竹器,匠人往往要连续2至3天保持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如果心不静,就做不出好产品。”

  正因如此,在大茂当地,百姓们就曾这样讥笑那些不出色的当官者:“网大捞不起水,象大游不过鱼,牛大压不死虱子,官大做不了米罐。”因为,能做好米罐(即米升)的人都是编织竹器的高人。

  百年老手艺留住守艺人

  让黄东喜忧心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比在工厂生产的摇篮以及其他替代品,竹编摇篮制作过程慢,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竹编手艺,村里会编织摇篮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一只摇篮可卖30至100元,每天最快也只能做2只,制作摇篮需要耐心,年轻人是坐不住的。”黄东喜说,他的儿子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来学习这门手艺,“整个村子里都很少有年轻人参与,我很担心这门手艺后继无人。”

  黄东喜的话道出了一个现实:竹制品的没落,让这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手艺陷入传承难。幸运的是,大茂竹编的现状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们正尽可能地将大茂竹编保护起来,让它传承下来。”万宁市文化馆馆长刘德波表示,当地正提倡在一些小的旅游点引进一些小型样品,让竹编与旅游、生活用品挂钩,让大茂竹编走得更远。

  2008年,大茂竹编与后安刀、军坡节、西门舞龙等被列入万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海南省欢乐节万宁分会场在万宁东山岭举行。在这一届欢乐节上,万宁大茂竹编因编织精美、独具特色,4天内便卖出去350多件竹编制品。

  “大茂竹编的种类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竹篮、簸箕、米筛、摇篮,我们还计划申请省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这种方式让大茂竹编更好地传承下去。”刘德波说。

 

 

相关链接:

海南昌江黎族藤竹编:濒危技艺织新路
海南周刊 | 昌江黎族藤竹编:濒危技艺织新路
“80后”小伙的电商生意经:青神竹编卖5000万元
浙江德清竹编艺人守艺50载 匠心演绎竹子“变形记”
张明勇:百折千回 巧手竹编

 

(编辑:王秋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