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乐东罗马村:崇文重教古风今更浓
乐东罗马村爱国教育图片展。
8月19日早上,记者从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墟上向南拐进一条小路,穿过拥挤的村庄,眼前豁然开朗,面前是开阔的水田,稻子虽已收割,但流水潺潺仿佛让人闻到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气。再往前走,便是罗马村了。进得村来,感觉村中洋溢着一股喜庆的气氛,向村民问路,他们也都是笑脸相迎,来到罗马小学的校门,看见挂着横幅“热烈欢送2018年高校录取A段学子”,原来是该村一年一度的助学大会正在举行。此次大会由罗马村助学促进会牵头举行,该促进会由本村乡贤代表陈定祥等人牵头成立,成立6年来累计奖励资助本村优秀高考学子超过200人。
对罗马村这样一个有着崇文重教传统的村子而言,又有一批年轻人即将前往全国各地的高校学习,确实是一件值得全村人欢欣鼓舞的大事。
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学大会
“今年共有40名学生,每人可得到3000元的奖励。”热心村务的村民罗丕丹高兴地说道,张罗这次助学大会,看着孩子们拿着助学金走向全国各地,他比自家孩子考上大学还高兴。
像罗丕丹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大会现场,那些身着粉红舞衣、手敲锣鼓的舞者,别看她们跳起舞蹈来身姿曼妙,节奏韵律上不逊于专业的舞蹈演员,但其实她们都只是村里普通的妇女,每日只能在种了菜、除了草,做完了家里零零碎碎的活后,才有空为今天的表演作些彩排。
乐东罗马村助学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还有许多村民自发前来帮忙,有的负责布置彩旗横幅,有的摆放桌椅鞭炮,有的制作了一支如椽大笔,哪怕是村里的老人,也都赶了过来,为年轻学子们加油鼓劲,送上祝福。
除了村中的村民,许多早已在外工作定居的罗马村人也不辞辛劳回到家乡参与此次大会,83岁高龄的三亚文史专家蔡明康正是其中之一。早在大会开始的三四天前,蔡明康就从三亚市区回到村里,帮忙张罗助学大会的大小事宜。
“我是从罗马村走出去的,看到今年村里那么多年轻人考上大学,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所以也想为他们尽上一点绵薄之力。”蔡明康告诉记者,他为了让这次大会更有教育意义,而不是局限于捐资助学,特地从三亚运来许多自己珍藏的爱国教育历史照片,希望能通过举办爱国教育图片展的方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他们为报效祖国和回报家乡而努力学习。
蔡明康的爱国教育图片展在会场后面的小学教室举行,三间教室共有36块展板,展出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的20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其中许多是海南受日寇侵害的历史铁证。爱国教育图片展受到村民和学生们的欢迎。“这些照片真实、震撼,让我了解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历史,使我懂得祖国今日的成就来之不易,我将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和家乡。”罗马村学生陈世民表示。
一群激励后人向学的先贤
在大会现场,有10块红底黑字的纸制匾额格外引人注目,匾额上分别写着:“清贡生符庆元”“道光恩贡纪继文”“清岁贡周麟”“清代岁贡,海阳训导纪维礼”“清贡生陈云瑞”“清宣统贡生周国元”“岁贡罗士盛”“道光拔贡符庆蕃”“岁贡周兴邠”“清附生议员蔡元成”。
每逢有村民经过,总会驻足观看这10块匾额,有不解者,蔡明康为其解释道:“这10个人都是清代罗马村有科举功名的读书人,在《崖州志》上都有明确记载。我将他们的名字张榜于此,一是想展示罗马村的读书重教的历史风采,二来是因为古来多少巨贾官宦早已不为后人所知,但是这些读书人到今天还在被我们所纪念,希望以此激励年轻人努力学习。”
除了这10块红底黑字的纸制匾额,还有一块红底金字的木制古匾更能显示出罗马村古时候读书风气之盛。这块匾额上书“成均首选”4个流鎏金大字,“成均首选”匾长约1.5米,宽约40厘米,外以青色木框镶边,内为正文介绍,看起来古朴典雅。
“成均首选”匾除了正文的四个大字,两侧还有竖着的两列旁记,右侧写着“钦命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傅绳勋为”,左侧写着“道光二十三年恩拔国子监太学生周文明立”。合在一起,可以看出这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广东一位省级大员为罗马村人周文明所赠的一块匾。
“成均在古代泛指一地的最高学府,首选,意为优选者,第一等。在当时海南这么一个偏远之处能有一位学生因为成绩优异而被选入国子监念书是相当不易,也是当地莫大的荣耀。”蔡明康介绍说,类似的匾额在罗村原本还有许多,至今大多已被损毁,今天将此匾抬到助学欢送大会现场,既标榜了本村先人的学行,也可激励后人一心向学、笃行励志。
罗马村妈祖庙200多年的古钟。
一块记录助学传统的石碑
穿过逼仄弯折的巷道,只见眼前出现一座高大的门楼。“到了,这就是我们村的天后宫。”罗丕丹说道。天后宫,也叫妈祖庙,当地俗称婆庙。罗马村天后宫面朝大海,据称始建于宋末元初,如今为飞檐楼阁式建筑,古色古香。庙内端坐着面部慈祥的妈祖娘娘的塑像,旁边还有一口乾隆十一年(1746年)从福建送来的古钟,如今已是锈迹斑斑。
与宫门正对,竖着一块石碑,记录了86年前的一段捐资助学的佳话。
俯身近看,只见上面排列着上百个名字。蔡明康介绍,1932年,罗马村成立了教育基金会,为纪念热心教育事业者,基金会设立了罗马村教育基金会特别捐碑,凡捐资2千文以上者刻碑留名,全村共有108人的姓名被镌刻于碑上。
碑上捐资最多者是村中一位寡妇,碑上记为“麦金博妈”,她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竟一次性捐出铜板10千文。蔡明康的大伯蔡昌茂和二伯蔡昌理也榜上有名。“大伯勤于耕作,二伯做些家禽养殖的活,家中经济条件尚可,所以就积极捐资,我们家虽家贫,但父亲依旧省吃俭用捐资建学校。”蔡明康说。
上世纪30年代,在教育基金会的带动下,罗马村掀起捐资新建罗马小学的热潮。在村民共同的努力下,占地10余亩的罗马小学最终建起。然而不久后,罗马小学竟被侵琼日军拆毁,砖、木用作防御工事。日军投降后,村民们又一次捐资重建学校。
“小时候在村中,带有文字的纸张都是不能随意烧毁的,违者将被惩罚。而且,为了鼓励家族中的孩子勤奋求学,蔡家还曾划出一块‘读书田’,这块田的收益用于资助、奖励家庭中最会念书的孩子。”蔡明康说。
正是在崇文重教的传统影响下,数十年来罗马村的年轻人在学识的道路孜孜以求,走出了众多的大学生,甚至是硕士生、博士生,如今的罗马村人,已有近两千人在海南以至全国各地工作定居。
相关链接:
海南周刊 | 乐东罗马村:崇文重教古风今更浓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