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人文地理扫描⑥
文昌人对排球情有独钟
(资料图)
海南文昌和广东梅县,前者被称为“排球之乡”,后者为“足球之乡”,文昌和梅县在人文地理上却有个共同点:地贫人穷或人多地少,文昌和梅县同为“文化之乡”,读书人格外多。文昌人打排球与椰子相关,梅县人迷足球则从柚子玩起,他们在苦读诗书时都重视强身健体。
文昌人民国初年就热衷于排球。据《文昌县志》记载,民国9年(1920年)文中排球队曾到上海参加全国性比赛并且获得冠军。但也许因为时间久远,这一纪录少为人知。为更多人熟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获得的一次冠军,这是文昌在排球领域的第一个全国桂冠。到了1964年,文中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全国少年九人排球赛,再次夺冠,文昌再次因排球而在全国沸腾。在两次夺冠的刺激下,文昌排球甚至在乡村都迅速普及,“排球之乡”名至实归。
(资料图)
文昌人打排球苦中作乐
记者发现文昌人打排球不拘小节、因地制宜,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排球场,房屋与房屋之间的空隙也可以练球。相比起足球、篮球,排球为什么在文昌,排球运动普及率极高?
记者采访了老一辈的文昌人,文昌罗豆镇居民韩桂金女士说:“和别的市县相比,过去的文昌农耕条件不好,大家维持生计困难。而且文昌人靠海而居,又多是浅海作业,捕鱼后也没太多的地可种,会有很多空闲时间。那时的农村十分封闭,于是大家就会在椰树下就打起球来,就连女生也会加入其中,来场混合打法。”
韩女士还告诉记者,她小时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文昌人没忘记寻找生活的乐趣,都说“海南椰子半文昌”,因为椰子太多,文昌人就会拿椰子抛来抛去,和排球的打法有点像。当时的大家就会绞尽脑汁打发时间,像混迹江湖的侠士,什么都会拿来玩。虽然很早的时候文昌学校的排球开始流行,但是当时大多数人家里穷到根本上不了学,在韩女士眼里,排球和其他球类一样,只是听别人说过,根本都没见过。直到后面大批华侨回村定居时带回了排球,它比椰子轻多了,大家便感到十分新奇,掀起了一股“排球”热潮。文昌人打排球时嘴上常挂着outside 和 ball 这两个外来词,估计与华侨有关。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贫穷,村里不可能各个都买排球来玩,善于苦中作乐的文昌人当然不会放弃,大家都知道文昌椰树成片,就有人想到用椰子叶编织成的树叶球来代替排球,但是这样的球重量又太轻了,他们又想到一个办法,在树叶球中塞进椰子丝等杂物,变成了一个合格简单的“排球”。
韩女士还说,以前的排球场十分容易搭建,一点也不讲究,一张渔网、两根绳子就够了。和其他球类运动相比,文昌的生态环境更容易满足排球对场地的要求,排球便成了文昌人的“宠儿”。学生们做完作业后,找到一块空旷的沙地,在两株椰子树上挂上网,用脚在地上划出界线,就可以来上一场排球赛。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