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镇中心小学教师吴转在田园里上起数学课。 (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我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二年,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在田间、在路边,也在课堂上。目前,海口市琼山区教育系统确立了“田园课程”项目校行动,通过区内红旗镇中心小学、云龙镇中心小学、三门坡学校、红旗中学等四所乡村学校开设特色课程,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穿插德育教育,让乡村的本土教育“活”起来。
“田园+特色”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琼山区云龙镇中心小学处于城乡结合处的云龙镇,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由于学校毗邻全国百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红军改编旧址”,“红色”资源相对丰富。于是学校便将“田园课程”与“红色”校园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特色的田园教育之路。
“我们把‘田园课程’作为学校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以‘田园课程’的实施为一个抓手,涵养师生红色文化,形成田园课程的氛围,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云龙镇中心小学校长韦清表示。
在该校的田园课程上,学生通过认识实物的农具,进而了解社会的发展进程。学校副校长符传彪说:“我们在课堂上把农具学习和党徽认识相结合,让田园和红色文化相互渗透。再从农具延伸到我国的农业文明、社会变化,在‘田园课程’的基础上包含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切入点虽小,却能让学生在田间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除了结合校园红色文化,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开辟校园“开心农场”劳动基地。在“开心农场”里,学校针对秋季果实丰收的特点,设计了“农作物大观园”活动,让学生体会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的好习惯。
“田园+课程” 让课堂充满生机
“田园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它可以与任何学科融合。在红旗镇中心小学、云龙镇中心小学等校的课堂上,“田园+课程”正成为备受学生追捧的课堂形式。
“大家量一量从这棵树到那棵树之间有多长的距离。”“在农场里找一找有没有叶子是菱形的农作物。”……这是云龙镇中心小学教师吴转的数学课,她把这堂《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的数学课搬到农场里,实现了真正的“生态课堂”。这样“田园+数学”的课堂模式,把国家课程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提炼学生熟悉的乡土田园中的数学问题,带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学会用身边素材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田园+美术”的实施可以通过收集本地重要的、体现本地特色的美术作品,把适合田园化的具体课例挑出来,添加或整合所收集到的、体现本地特色的作品。“田园+语文”则通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诗词、动植物儿歌、与田园生活相关的童诗、寓言、童话及经典美文诵读,阅读地点可以是大树下、菜园旁、花丛中。还有“田园+英语”“田园+德育”等特色教学内容,把田园当做课堂、教材、教具,在以泥土做黑板,以花卉当纸笔的环境中,提升乡村小学的自然资源利用程度,让学生在自然天地间打开学习的兴趣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