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软硬兼顾” 结对帮扶
海口多方式激活乡村小规模学校
乡村小规模学校客观存在着“小而弱”“小而差”的困境。为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海口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海口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就曾提出,我市要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全面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全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基本要求。
“近年来,小规模乡村学校校容校貌彻底改观,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攀升,流失学生逐渐回流,学校焕发了生机。”大华中学的教师陈学伟欣慰地说。
校长
优质学校帮扶让我们有信心
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分散着多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差,教学质量不佳。前几年,更是面临生源流失的难题,一些学校的办学已经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
演丰镇中心小学校长张余全常年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摸爬滚打,对这些学校的困境有着深刻感受:“新教师不愿来,课程都开不齐。”他期盼着农村的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一样,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孩子们有操场活动,在学校里既能学知识,又能长身体。
近三年来,美兰区累计安排2.1亿用于全区53所农村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添置了教学设备设施,增加师资配备,使得农村学校焕然一新。
除了硬件设备的翻新,让张余全感到欣慰的还有城镇优质学校给乡村学校带来的帮扶。“多媒体教室建起来后,我们学校与滨海九小开展结对活动,这里的孩子们能和滨海九小的学生上同一节课,还能通过大屏幕实现实时互动,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张余全说。
变化不只发生在这一所学校。琼山区的龙塘镇中心小学、龙华区的新坡中心小学、秀英区的长流墟小学……城乡“一体化”结对帮扶的触角已伸至我市的多所小规模乡村学校。校园管理、文化建设、教师培训、课堂点拨……城区学校将优秀的教学管理经验带到乡村,迈开了城乡教学同频共振的步伐。
“我们更有信心了,我们的乡村学校一定能越办越好。”张余全说。
教师
“走出去请进来”让我们有成长
在迅速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海口市还把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摆在关键位置。在海口市教育局的带领下,各区各校采取调动交流、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推动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教师交流机制,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全方位、多角度、广渠道开展培训,惠及乡村全体教师。
“我们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实行重点项目倾斜、经费倾斜、师资倾斜等一系列措施,突出底部攻坚。”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陈素梅说:“让年轻的专任教师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在三江中学,有超过一半的教师是年轻人。今年“85后”教师符艺菲已在这里教书的第十个年头,她说,“学校经常有来自海口各优质学校的教师对我们进行辅导和培训,我们也有很多机会能到城区甚至是省外观摩优质课堂。”符艺菲认为这样“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自己觉得乡村教师并不孤单,甚至能享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
“硬件升级实现城乡教学实时互通,师资流动让城乡教师缩小差距。在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道路上,我们依然是任重道远,但是良好的开头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素梅说。
学生和家长
学校变好了我们回来了
“原来学校条件差,老师留不住,我们忧心忡忡,把孩子往外转。现在好了,学校美了,还来了新老师,我们就把孩子转回来了。”桂林洋五一小学的家长符秀美说,作为外来务工者的她,原本想把孩子送到市区学校,但是看到家门口的乡村学校发展日益良好,她决定将孩子送到这里,“每年能省下至少3万元的房租,除了省钱,最重要的是我们能陪在孩子身边。”
“我们不仅有舞蹈课,还有八音课和航模课。”灵山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张阳阳开心地说:“我们学校开设了很多课,我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
桂林洋中学学生的家长陈柏妹最怕孩子在学校吃不好。不过,令他们高兴的是,孩子在学校吃过午餐后对他们说,“学校伙食比家里还好。”陈柏妹满意地表示:“看着孩子住得好、吃得好、学得好,我把孩子送到这也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