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出版社再版的《楷法溯源》。
书法大家 名扬东瀛
在京师余暇,潘存研究经史,工诗词、文辞,其书法尤妙,说是能悬肘作蝇头细楷。他广搜魏晋南北朝碑版,及唐宋元明诸名家书法碑贴,朝夕临摹,废寝忘餐,故所作文字,名士不惜重金争购。光绪四年(1878年),门生杨守敬帮助编纂刊行《楷法溯源》之后,其书法创作更是扬名东瀛,享誉海内外,备受推祟。只可惜潘存所为文稿随手散弃,百不存一。惟所著《楷法溯源》一部,镜六书之渊源,订百氏之讹谬,而刊于武昌,梓行于世。此书被中日学术界视为奇珍,日本、高丽的名士为能得到他的墨迹而高兴。后来台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中,被收入的南方人仅康有为和潘存二人,足见其书法艺术和造诣声誉之高。
闲官闲职反而成就了潘存被日本人“仰之如泰山北斗”的书法名家。潘为渊详记其事:“京曹簿宦,公余多暇,益研究经史,淹贯百家,工诗古文词,而为学务求实际。先生性好临池,用笔得古人秘钥,能悬臂作蝇头细楷,凡汉魏六朝碑版,以及唐晋宋明诸名家法帖,藏庋最富,朝夕摹写,至废寝食,故所作字,骎骎入古人之室,中外争宝贵之。日本高丽名士,每不惜重价购其片楮。杨惺吾孝廉随公使往日本,寄书旋云,东洋人见先生书,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尝著《楷法溯源》一书,计七卷,镜六书之渊源,订百氏之讹谬。惺吾孝廉为集赀,刊于武昌,小学家展转购求,无不家置一部,视同鸿宝。”足见潘存及其《楷法溯源》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潘存原辑、杨守敬编的《楷法溯源》是一部清代重要书法理论著作,共十四卷,前置古碑、集帖目录一卷。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湖北武昌刊行,书法家毕保厘为之作序。
杨守敬(1839—1915年)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
《楷法溯源》收罗广博,采辑汉魏至五代碑刻六百四十六种、法帖八十二种,凡著名碑帖大抵俱在。书中所收约二万字,不计重复实收单字三千四百九十八。往往一字搜辑自数十种碑帖,但在版本的选择上唯真唯善,宁缺毋滥。该书的刊行,在清末书法界就有着广泛的影响。该书意在追溯楷法源流,显示书法的更替变化,既是一部书法艺术的名编,也是学习楷法、研究楷书很有实用价值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京城才子 往来名士
潘存在京关心时事,与很多名士交往至深、情谊甚厚,有“论文讲艺,罕有虚日”的景况行世。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光绪七年十一月十四日(1882年1月3日),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潘存光绪九年九月十一日(1883年10月11日)出都还乡时,作《送张孝达巡抚山西》诗,末有“再拜辞大臣,行将归穷岛”句,表明他是行将告老还乡,作诗送张之洞赴任的。是时,潘存还作《送许仙屏观察河北》,诗中同样有张之洞出任晋抚及他自己将归乡的内容——“去腊饯张君,末席陪簪缨”“张君往抚晋,誉日驰上京”;尤其一句“我家在琼岛,无田亦归耕”,写满了哀愁。
历史上,见诸文字的“琼岛”变“穷岛”,当是出自“此老”了。
潘存在京有与李慈铭、陈乔森齐名,被称为“三才子”。
李慈铭(1830-1894),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他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与潘存有十余年的交情。
陈乔森(1833-1905),原籍广东雷州半岛遂溪,后迁居海康。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任户部主事,官至中宪大夫。以诗、画、字皆精闻名遐迩,有“岭南才子”之称。清名臣曾国藩曾亲书“读破牙签三万轴,收取声名四十年”联赠之,表达对陈的敬重。陈乔森辞官从教,执掌广东六大名院之一雷阳书院长达30载,桃李满天下。
从乡里“神童”到京师“才子”,潘存居京师服官凡30年,参加会试十多科,但屡荐不被录取。公卿知其贤能,推荐终不得晋升。友人黄遵宪在《岁暮怀人诗》中为之扼腕:“卅年冷署付蹉跎。”而李兹铭在《赠送孺初道友南归序》中也称,“守卅年之不调,纵一弦之哀歌”“授六品之官,不禄而能活;过下寿之岁,不杖而能行”。
潘存这种在京师一直未遇迁升,官场失意凡30年的境况,在海南先贤的为官记录上,尚不多见。这也让后世为其作传者,莫不十分婉惜。
相关链接:
海南明代临高人王佐:承先启后的一代硕儒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