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的农田里,农民在插秧。 记者 张茂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诗文诵赞海南最美春耕
自古以来,农民总是在忙忙碌碌中与节气抢时间,古时候许多诗词也将农民的忙碌与悲惨表现出来,但提到春耕却有些不同,且不说百花齐放春色撩人,单单是耕耘大地孕育着一年的希望,也让文人墨客笔下对春耕多了几分好感。
提到与海南有关的文人,不能不说的便是苏轼,62岁时他渡海来到儋州这个当时的蛮荒之地。此前遭逢厄运,谪居的生活亦免不了苦闷,他自己也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这时的诗文中少了许多“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兴与“一蓑烟云任凭生”的豁达。
而在春天,遇上春耕,年过花甲的苏轼寻回往日的豁达与乐观。一连用七个“春”字写就了一首咏春之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减字木兰花·立春》,上下两片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写无限春风,写春耕春种。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春幡,即“青幡”,一种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又称剪胜、彩胜,表示迎春之意。苏轼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的绚丽春光,也表现了他的豁达乐观。
许多海南本土的文人雅士,也曾用诗词关注琼岛的春耕图景,明代琼山进士陈繗便是其中之一。“山外无山只有天,天光常在未明先。阳春到处增和气,瘴蔼开时起瑞烟。绿树经年迟落叶,花村无雪早耕田。居民乐得东风暖,总把单衣换木棉。”这是陈繗十首《海天春晓》中的一首,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海南早来的春色。
如果说《海天春晓》只是说明海南春耕早,那陈繗的另一首《见农妇插田歌作》则是对春耕场景的直接描写。“尺布包头学野装,轻移莲步水还香。裙如蛱蝶随风舞,手效蜻蜓点水忙。紧束晓烟青一把,细分春雨绿成行。山歌欲和声难调,恼杀摇鞭马上郎。”不仅描写了农妇耕作时的穿着步态、劳作手法,还描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山歌唱和的场景。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