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英还坚持做椰棕绳。
如何制作天然椰棕绳
那么,曾经在乡村被广泛应用的椰棕绳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在“烟斗公”和村干部的热心领路下,记者来到了田头村村民黄菊英的家中。果然,一入庭院大门,便看到屋檐下成堆的椰棕和一捆捆红褐色的缠成球状的绳子。“那就是椰棕绳,和做椰棕绳的材料——天然椰棕。”黄菊英指着那一堆絮状物对记者说。
椰棕是椰子壳里的纤维丝。在文昌东郊人的眼中,椰子可谓“全身是宝”,除了椰汁、椰肉可以食用,椰叶可以当烧饭的柴火,树干可以盖房子,哪怕是看起来最无用的椰子壳,他们也能做成椰雕、椰棕绳、椰棕床垫等产品。
抽出椰棕的方法也很简单。黄菊英说,通常就是用井水泡,一般泡10多天后就软了,然后捞出来,用木锤子锤,目的是要打掉纤维丝中间的渣滓。常年泡椰子壳的水池呈红色。砸锤时,椰子壳底下垫一块旧布,以防红色的渣滓水溅得满地都是。锤好的椰棕再晒两三天,等到晒干就是搓绳的材料了。
观察黄菊英手工制作椰棕绳,只见她抓起一把椰棕,很快在手里搓成长条,然后用左脚的大脚趾夹住固定,再拿起适量椰棕从另一端往上续,变戏法似的让手里的绳子越搓越长。黄菊英的丈夫符致文在一旁帮忙,将搓出来的细绳一圈一圈绕成球形。
“这只是第一步,拿到市场上卖的绳子比这个粗一些,也更结实。”黄菊英边说着,边继续向记者展示第二步加工的程序。所谓“二次加工”,也叫“放缆”,就是将搓好的细小椰绳三条合成一股粗绳,这需要借助一件用木头和钢丝制成的类似织布机一样的工具,当然,工具也是手工制作的。
“放缆”过程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负责将细绳绕到一端的木槽上(当地人叫做“羊头”),另一个人转动轴承,让3条细绳借助轴承转动的力量紧紧拧成一股。
黄菊英在手工制椰棕绳。
让人怀念的生活方式
在黄菊英符致文夫妇专注做椰棕绳时,庭院间安静得可以听见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制绳的木质器具发出有规律的“锵锵”声。黄菊英说,以前最忙的时候,他们曾连夜赶工,不时能看见萤火虫在周围飞舞。
可惜的是,现在他们都很少做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便宜又耐用的塑料绳进入人们的生活,用椰棕绳的人越来越少,产业难以为继,很多人便停工或干脆转行了。
“做传统手工椰棕绳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一代代传下来,耳濡目染,基本从小都会做。但是现在,基本都转行干别的了。”椰林村委会党支部成员黄宏明告诉记者,椰林村全村1031户4400多人,像黄菊英夫妇一样坚持做手工椰棕绳的目前最多剩一两家人了。很多人已转行就业,村子里有很多椰子产品加工厂,既有椰丝、椰蓉、椰子糖等食品类产品,也有椰棕床垫、椰雕、佛珠加工类产品。
即便执着如黄菊英夫妇,手工制作椰棕绳也可能很快就难以为继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做好的椰棕绳很难卖得出去;二是制作椰棕绳的木质器具年代已久,而周边目前唯一会做这种器具的木匠也已80岁了,没有传承人。“现在能做就再做点,等到机器老化坏掉,我们恐怕也就做不了了。”黄菊英略显遗憾地说。
对于“烟斗公”来说,没有人再做手工椰棕绳,他的生活品质可能不会受太大影响,但他小时候在村子里就听过的此起彼伏的敲木锤声,以后可能就听不到了。
不过,也有人说,许多传统手工艺都在慢慢消失,人们怀念的,或许不是传统工艺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在怀念一种生活方式。新一代人,将会有新一代人的记忆。
相关链接:
海南文昌花灯手艺人邹宏达:守望“送灯”四十载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