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曲沟古窑址釉陶罐残片。
古窑址的年代
从实际的调查来看,三曲沟窑址可能明代以前就有陶器烧造。在新民村村民的家中,我们见到了一些从窑址捡拾的陶瓷残片。其中一块“福”字款釉下褐彩的盘底,与广东宋元时期雷州窑烧造的釉下褐彩瓷器极为类似,也不排除这本是雷州窑的产品,越过琼州海峡贩卖至此。“福”字位于残片的盘心,周边是一些类似花卉的纹饰,釉子施的并不均匀,胎质倒是接近于瓷胎,与宋元时期的磁州窑那种质朴自然的民窑风格倒也一致,只是这种褐彩颜色较淡,釉子发绿,比不得磁州窑那种黑白对比的美感来得强烈。
三曲沟古窑址采集的“丁丑”年款的壶形器。
有村民还捡到两块不是三曲沟古窑址烧造的彩瓷片,一片是海南本地其他窑口烧造的釉下蓝彩的残片,很像青花瓷;另一片则是江西景德镇窑系烧造的青花瓷。本地窑口的釉下蓝彩瓷片,绘有团花纹,和福建地区烧造青花瓷的纹饰略有相像,可能为本地的澄迈福安窑、儋州碗窑村等瓷窑烧造,结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的资料对比,一般将其年代定为清代;景德镇窑系的青花瓷片釉子微微泛青略感浑浊,青花料深沉,还出现有少量的铁锈斑,底足平切,经向老师们确认,带有明末青花瓷的风格。这些陶瓷片虽不是三曲沟古窑址的产品,但对其年代的确定倒可起到印证的作用。
《海南古陶瓷》一书中提出三曲沟古窑址在唐代就已经烧造釉陶,乐东地区由于南迁人口渐增,一方面可能带来了大陆的陶瓷工艺,另一方面对陶瓷器的需求量也与之增加,陶窑分布遂遍及沿海各地,三曲沟古窑址便是群窑之一。上文中“福”字款釉下褐彩的盘底,由于“福”字写得有些潦草,村民原以为写得是“唐”字,便以此认为瓷片是唐代。这种以瓷器铭文断代的方式肯定不妥,即便是“唐”字也未必是唐代的器物,可能不过是陶工或使用者等的姓氏。后经大家商议,确认应是“福”字。笔者还见到了村民在上世纪90年代捡到的开元通宝,钱文“开元通宝”的古钱币始铸于唐代初年,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钱文,并沿用至宋代初年。一般钱币是遗迹断代的可靠依据之一,遗憾的是,这枚钱币是在田地中拾得,不是出在窑址年代确切的考古地层中(地层学是考古学中断代的重要依据),所以断代的意义不大,故而古窑址能否到唐代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予以证实。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