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诗歌平民化 爱国忧民有操守
儋州清末拔贡陈有壮其人其诗
陈有壮(右)参加1909年己酉科拔贡考试后与胞弟的合影。
文图 本刊特约撰稿 曾兆旺
1909年,来自儋州王五市的廪生陈有壮赴省城广州参加宣统己酉科拔贡考试,以一等五十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拔元。第二年,陈有壮入京参加礼部组织的“朝考”,以二等成绩获授直隶州州判。
1911年春,陈有壮从家中出发,准备渡海北上“入京分省候补”。然而,到达海口后,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武昌起义的枪声,清帝退位民国肇起,陈有壮“鱼跃龙门”的愿望由此化为泡影。己酉科拔贡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场科举考试,陈有壮因此也成为了“末代拔贡”中的一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民国初年,作为前朝拔贡的陈有壮在家乡发起了一场引领潮流的诗歌平民化运动,并奠定了儋州文化史上一代“诗宗”的地位。陈有壮的一生,践行“有为有守”的人生信条;陈有壮的诗歌,激荡着爱国精神,闪烁着悲悯情怀。
诗坛盟主
发起诗歌平民化运动
今日的儋州有着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美誉。之所以有此殊荣,正是得益于陈有壮等诸多先贤在百年前打下的群众基础。
文人结社酬唱古已有之,但大多摆脱不了小圈子自娱的局限。1917年,陈有壮在家乡组织了“王五诗联社”,并以此为平台,发起了面向群众的定期诗联比赛。
在陈有壮的影响和带动下,儋县木棠、大成、新州等多个乡镇涌现了二十四家诗社,群众赛诗蔚然成风,历经数十年而不衰。据后人统计,民国年间由众多诗社举办的比赛,投稿作品逾十万之巨。在这场诗联全民化的运动中,陈有壮先后担任了二十一家诗社的主评,所评结果,众人皆信服。陈有壮在文艺界的地位,从门生丁雨池为其《舜园集》所作序言中亦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所幸一集编成,八家美媲,倘教掷地,定作金声。”并确信这一诗文集“将来户诵家传,尽贵洛阳之纸”。
由陈有壮引领的这场儋县诗联平民化运动,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原因大抵有二。首先,让文艺走入群众中去,自然而然的,诗社在群众的沃土中也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次,创新的运行模式有利于诗社长久运行。诗社面向群众征集诗联作品,参赛者同时需缴纳少量费用。这笔积少成多的费用,一方面用于奖励诗赛的优胜者,一方面则用于延请宿儒名师点评作品。这种“开门赛诗,以赛养社”的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诗社因兴趣而生却往往因经费拮据而导致昙花一现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陈有壮引领的这股诗社风潮,尽管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就如陈有壮在《舜园集》自序中所言,为二十一家诗社评诗也只是“赠费不多,然可以糊口”。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诗社组织群众赛诗已然具备了商业活动的特征,可视为现代文化传媒企业的一种雏形。即,广大群众对诗联这种原本“高大上”的文艺体裁有着深刻的向往和学习的欲望,这是广泛的“市场需求”。诗社通过组织比赛,对参赛者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可以视为提供“服务”。此外,主评者通过劳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酬劳。这些元素已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链”,在平台、主评人、参赛者三者中,取得了平衡,做到了共赢。
陈有壮在儋州文化史上留下的厚重一笔,足以堪称一代“诗宗”。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