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推动诗歌平民化 儋州清末拔贡陈有壮其人其诗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曾兆旺 时间:2019-05-27 11:26:05 星期一

  原标题:推动诗歌平民化 爱国忧民有操守

  儋州清末拔贡陈有壮其人其诗

  陈有壮(右)参加1909年己酉科拔贡考试后与胞弟的合影。

  文图 本刊特约撰稿 曾兆旺

  1909年,来自儋州王五市的廪生陈有壮赴省城广州参加宣统己酉科拔贡考试,以一等五十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拔元。第二年,陈有壮入京参加礼部组织的“朝考”,以二等成绩获授直隶州州判。

  1911年春,陈有壮从家中出发,准备渡海北上“入京分省候补”。然而,到达海口后,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武昌起义的枪声,清帝退位民国肇起,陈有壮“鱼跃龙门”的愿望由此化为泡影。己酉科拔贡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场科举考试,陈有壮因此也成为了“末代拔贡”中的一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民国初年,作为前朝拔贡的陈有壮在家乡发起了一场引领潮流的诗歌平民化运动,并奠定了儋州文化史上一代“诗宗”的地位。陈有壮的一生,践行“有为有守”的人生信条;陈有壮的诗歌,激荡着爱国精神,闪烁着悲悯情怀。

  诗坛盟主

  发起诗歌平民化运动

  今日的儋州有着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美誉。之所以有此殊荣,正是得益于陈有壮等诸多先贤在百年前打下的群众基础。

  文人结社酬唱古已有之,但大多摆脱不了小圈子自娱的局限。1917年,陈有壮在家乡组织了“王五诗联社”,并以此为平台,发起了面向群众的定期诗联比赛。

  在陈有壮的影响和带动下,儋县木棠、大成、新州等多个乡镇涌现了二十四家诗社,群众赛诗蔚然成风,历经数十年而不衰。据后人统计,民国年间由众多诗社举办的比赛,投稿作品逾十万之巨。在这场诗联全民化的运动中,陈有壮先后担任了二十一家诗社的主评,所评结果,众人皆信服。陈有壮在文艺界的地位,从门生丁雨池为其《舜园集》所作序言中亦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所幸一集编成,八家美媲,倘教掷地,定作金声。”并确信这一诗文集“将来户诵家传,尽贵洛阳之纸”。

  由陈有壮引领的这场儋县诗联平民化运动,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原因大抵有二。首先,让文艺走入群众中去,自然而然的,诗社在群众的沃土中也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次,创新的运行模式有利于诗社长久运行。诗社面向群众征集诗联作品,参赛者同时需缴纳少量费用。这笔积少成多的费用,一方面用于奖励诗赛的优胜者,一方面则用于延请宿儒名师点评作品。这种“开门赛诗,以赛养社”的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诗社因兴趣而生却往往因经费拮据而导致昙花一现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陈有壮引领的这股诗社风潮,尽管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就如陈有壮在《舜园集》自序中所言,为二十一家诗社评诗也只是“赠费不多,然可以糊口”。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诗社组织群众赛诗已然具备了商业活动的特征,可视为现代文化传媒企业的一种雏形。即,广大群众对诗联这种原本“高大上”的文艺体裁有着深刻的向往和学习的欲望,这是广泛的“市场需求”。诗社通过组织比赛,对参赛者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可以视为提供“服务”。此外,主评者通过劳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酬劳。这些元素已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链”,在平台、主评人、参赛者三者中,取得了平衡,做到了共赢。

  陈有壮在儋州文化史上留下的厚重一笔,足以堪称一代“诗宗”。

  陈有壮像。

  爱国诗人

  写下不朽的抗日篇章

  纵观陈有壮的一生,爱国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1910年,已考取拔贡的陈有壮取道香港北上参加朝考。在《香港鸿安栈四楼眺》一诗中,陈有壮描述了“华商尽属洋商业,祖国终培异国才”的现状,接着发出了“何年租界始收回”的爱国呼声。

  1939年,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入海南,花甲之年的陈有壮,在诗中揭露了日军的种种惨无人道的战争暴行。 在《感时近作》中,陈有壮控诉了日寇罄竹难书的罪恶:“未成退虎又惊狼,肃杀年来处处霜。籴谷卖丝犹未惨,戕孩桀老更堪伤。村圩百里无烟火,海港千帆绝糗粮。万众自愁还自解,举头惟有问苍苍。”在一首《伤时》的古风中,陈有壮用寥寥数语向世人展示了日寇禽兽不如的罪行:“寇焰毁村墟,孤貉一丘死。虎豹虽食人,尚留其妻子。”尽管面对凶残的敌人,但陈有壮并没有悲观叹息,他写下“投笔从戎豪杰志”的诗句鼓励青年投身抗日前线,并期待他们“奏凯归来功懋赏”;在回赠某抗日负伤青年的诗作中,他还表达了“雄军自信从天降,顽敌何难指日平”的必胜信念。

  “士贵有为尤有守”,这是陈有壮赠给崖州同年拔贡陈金声组诗中的其中一句。在国难当头之时,陈有壮展现了“有守”的一面。据说,当年日伪势力曾多次邀请陈有壮担任维持会顾问,但他不为所动。1944年,陈有壮在儋县长坡镇受邀参与组建“国学研究社”并担任社长,向青年一代讲授《诗经》等国学经典,在文化领域以实际行动对抗侵略者推行的“奴化教育”政策。诗为心声句句真,在《言志》一诗中,陈有壮以“位逊三公存介节”的诗句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守得云开见月明。抗战胜利后,老怀甚慰的陈有壮兴奋地写下了“奏凯歌声遍路旁,而今烈士姓名芳”“史册新编留正气,衣冠环拜慰忠魂”的英雄赞歌。

  悯农劝农

  悲悯情怀闪烁人性光芒

  如果说爱国精神让陈有壮的诗歌有了不朽的灵魂,那么,悲悯情怀则让陈有壮的诗歌闪烁着高尚的人性光芒。从陈有壮所留下的悯农诗与劝农诗中,可以看到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追根溯源,陈有壮的这种悲悯情怀,应该是受到其父亲“医者仁心”的影响。据县志记载,陈有壮之父陈以乾“晚年行医,远近请诊,风雨昏夜不辞,因此,声誉风靡于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青年时期的陈有壮已经在诗歌中展示了他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1909年秋,参加拔贡考试之后返程的陈有壮,在澄迈一带看到了“数顷云黄收黍稷,两旁畦绿种桑麻”的画面,即景生情写下了“但求耕稼仓箱足,大有兴歌千万家”的诗句,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太平丰收年的期盼。

  对农事的关注在陈有壮的诗作中并非孤例。在一首《半月曾无半日晴》的七律中,陈有壮对“雨声才过又风声”的恶劣天气表达了担忧,并借用“老农巡视归来语,伤潦难期百谷盛”的转述,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当遇到“冬来甘雨慰舆情”之时,陈有壮则喜不自禁地写下 “料得明朝农事急,且看黄犊一犁轻”的诗句,内心的欢愉跃于纸上。

  将自己当成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自然就能设身处地苦农之所苦,忧民之所忧。于是,陈有壮在诗歌中直接为穷苦人民发出了呼唤:“斯民切盼昭苏日,税敛何时获薄征。”

  所谓“农为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劝农诗是最能反映出诗人关心民生的一个参照。陈有壮之劝农诗,能从平常事物中无缝代入,如题为《七夕感作》的五言古风中,借由牛郎织女的传说点出主旨:“天上有闲田,又有支机石。牵牛能服田,织女机杼亟。双星皆神仙,犹重衣与食。劝我下界人,耕织应努力。”此诗用语浅白,在与农民闲话中娓娓道来,以牛郎织女贵为神仙仍需劳动的故事,告诫农民切不可有懒惰之心,似信手拈来却寓意深刻。

  陈有壮

  生平年表

  ▲1879年

  生于儋州王五市。

  ▲1893年

  参加院考,以岁试第四科试第八的成绩补廪。

  ▲1909年

  考取己酉科拔贡,时年三十一岁。

  ▲1910年

  赴京参加礼部组织的朝考,以二等成绩获授直隶州判。

  ▲1912年

  任儋县议会副议长。后因反对袁世凯“洪宪私立”被罢职。

  ▲1917年

  组建“王五诗联社”,面向群众组织格律诗、楹联比赛,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县的诗歌平民化运动。

  ▲1923年至1929年

  在新州高小、儋县中学担任教职。

  ▲1934年至1938年

  任《儋县志》分纂。

  ▲1941年

  撰《王五市缘起及进化记》,简述家乡历史缘起及建设情况。

  ▲1943年

  六十五岁,将诗文选汇成册,名曰《舜园集》,作“自序”一篇,回顾人生历程。

  ▲1944年

  受邀担任国学研究社社长,传授国学经典。

  ▲1954年

  逝于家中。

  (曾兆旺 整理)制图/王凤龙

 

相关链接:

光绪《崖州志》主纂之一:崖州拔贡邢定纶的传奇人生
琼崖最后一批拔贡的沉浮人生:士贵有为尤有守
琼州府学教授、乐东拔贡陈锡熙: 一片爱心在桑梓

 

(编辑:王秋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