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海南年俗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多姿多彩 “闹年”欢乐模式多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梁君穷 陈元才 朱鼎甲 张茂 时间:2020-01-20 11:22:58 星期一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既是一年之终,也是新年之始,人们需要通过各种仪式来定位人生旅程的一个新坐标,或是总结,或是希冀,因而产生了形式多样的年俗。

全国各地的年俗既有共通之处,也带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脉络。在海南,人们把春节俗称为“做年”或者“到年”。除了正儿八经的祭祖、打尘、吃围炉,这里的冬季气候宜人,让孩子们能放开了“闹年”,便形成了海南诸多的特色年俗。

儋州中和镇,当地群众舞龙闹元宵。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朱鼎甲 摄

古来年俗多热闹

在海南岛上,既有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也有汉家的习俗,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中,海南的年俗,丰富杂陈,更显多彩多姿。

今年的立春节气在春节之后,而很多年份也会在春节之前。在古代,若是立春在大年初一之前,海南欢乐的年俗往往从立春日便开始了。在大年初一之前,会先有迎春日,这一天,府县(现海口府城)的大小官员都会到府城东郊的迎春馆,在这里进行迎春之事。

城里各个街坊的老百姓都汇聚于此,有表演杂剧的,有说书讲故事的,一派热闹景象。等到该走的祭祀程序都走完,人们便开启了欢乐模式,城乡内外、无论男女老少都汇集在街道上,看着土牛自河口街出,从西门或南门被牵入府城。此时大家都纷纷拿出豆谷抛洒,相传此举可以消压痘疹,也就是预防天花。

迎春日这天,人们还会用面饼裹着生菜和肉品做成春饼,相互赠送。过年前,还会以糯粉拌蔗糖或灰汁,蒸成春糕,厚约五六寸,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当作年茶点心互赠。可见相比于今天一些年轻人整天宅在家里玩手机,古代海南人过年更为外向,更重视社交。

正月初三,还有“钉赤口”的习俗,本意是在初三这天禁口舌是非,毕竟古人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但是大好春光里,怎能只宅在家里,正如《儋县志》中所记载,人们“略叙饮宴,群邀渔猎,谓之‘斗口’。”

初六之后,人们喜欢挂“天灯”,在两三丈高的竹木上挂起灯笼,彻夜明亮。城乡各处还喜欢做秋千,用四根木头两两相交叉为架,高而垂下者为女秋;两木如柱,两孔横架,短而翻转者为男秋。

此外,从初六到正月十五,明代之时人们每夜还要群游、放烟火、环街出迷灯和用糯粉制成元宵相送。古人过年,这夜夜的灯火不尽,好一派热闹的“夜间经济”繁荣景象。

海口府城举行“装马匹”巡游活动庆元宵。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文娱体育添年趣

日前,文昌市发布消息,2020年文昌市农民九人制“迎春杯”排球赛、迎春晚会、庆春节体育系列活动已经明确安排上了!过年期间,除了走亲访友,吃吃喝喝,群众赛事舒展筋骨、文艺晚会一展才艺,也是海南人民特色的年俗娱乐。

在文昌,过年意味着排球赛的开始。城镇、学校、村委会,哪怕是一个农家小院,都能见到打排球的场景。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文昌,除了要打扫自家的房子内外,还要将村里的排球场地收拾干净,并更换已经损坏了的排球设施。

在临高,人偶戏表演成为当地一个特色年俗。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过年听人偶戏是传统。夜色降临,晩饭之后,村中老老小小,搬着凳子来到村里的小广场上,等待好戏开场。

“我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和长辈一块看戏,虽然现在娱乐方式多了,但那种欢乐的感觉让人难忘。”临高和舍镇先光村村民林育承说,戏台底下,全场人脖子伸得老长,两眼直直地盯着看,年长的还摇头晃脑,嘴里念念有词,不大懂听戏的小孩子也被这花花绿绿的木偶吸引着。

当然,在海南过年不能不说的文艺表演还有琼剧。过年时的庙会、祠堂祭祀、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海南人都喜欢请琼剧团去表演,经常一连搭台唱几天大戏,村里的空地或是戏台便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刚吃上晚饭,就有村民带着小板凳前来占座,近距离一览名角风采。

在海口府城地区,“装马匹”是当地传承数百年的传统习俗。以前在府城地区,人们会在元宵节当天,化装成古代戏剧中的人物骑马巡游、拜年,祈求平安,一是寓意驱邪扬善,二是彰显本地的富足。

古时候的“装马匹”只是由人骑着高头大马扮演各类人物上街巡游,如今演变为由彩旗、舞狮、马匹与腰鼓四支队伍组成,曾经的高头大马也演变为今天的手推车或三轮车。

各地年俗多奇趣

“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时候,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在陵水,过年也少不得槟榔的身影,过年之前,陵水人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把槟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一种吃槟榔时专配的蒌叶涂上特制的酱料后叠成小三角。

大年初一,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地递过去。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最诚心诚意的祝福。

元宵节“游公”是陵水人的传统习俗。当地老人们说,过去每年正月的十三至十六是元宵节的“游公日”。这四天的晚上,陵城附近的四个宗庙所奉供的“公”将分别出游。各庙“公”的贤子贤孙们肩抬木头雕成的“公”,手执多彩多姿的灯笼,走街串巷游行,活动一般从晚上8点左右开始,至第二天早上才结束。

而在五指山地区,别有逸趣的年俗便是“牛灌酒”。大年初一早上,主人“请”家里的牛“喝酒”,用木勺舀取糯米酒,一把灌入牛口,待牛有了醉意,主人便将其放归山林,自由活动,直到来年开春才去将牛寻回,以此感谢牛在一年中的辛勤付出。

在琼海,还有炒赤口的习俗,即将初一吃剩的饭菜炒食。清代嘉庆《会同县志》记载:“至初三,钉赤口,取除夕所余饭肉并元旦余饭,合于釜中炒之,合家传食,谓之‘炒赤口’,亦曰‘炒蚁’。”边炒边念:“炒赤坑,炒赤窟,炒它蹲在坑里无法出。”意即希望这一年不要有口舌的是非。

此外,海南的年俗还有儋州调声对唱,保亭的“上刀山”,在三亚人们喜欢逛花市,黎族同胞喝守户酒……海南各地的年俗说起来大同小异,“大同”是海南与大陆文化同属一个根脉,“小异”则因海岛的特色而别具精彩,也让海南有了更具特色的年俗旅游资源。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