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 (陈永锵)
波罗蜜 海外硕果落琼筵
未进庭院,先见一株高大树木在门前,抬头望去,一个个硕大如冬瓜的波罗蜜挂在枝头,这是海南乡村常见的情景。许多成长于海南乡村的人,总是难忘童年那株高大的波罗蜜树。
单单从字音上看,波罗蜜这个名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舶来品,但究竟何时传入海南却难探究竟。明代海南著名诗人王佐(字汝学)在《波罗蜜》一诗中写道:
硕果何年海外传,香分龙脑落琼筵。
中原不识此滋味,空看唐人异木篇。
王佐诗作中所见土产不少,但大多是日常可见的,如椰子、槟榔等,可见明代之时波罗蜜在海南已经分布很广,传入时间应该也不短,而且当时的海南人对波罗蜜的吃法发掘得也很全面,王佐另一首诗为证:
《波罗蜜》(节选)
霜刀分黄金,入口来聚首。
老稚各满量,弃核收升斗。
濯香炒其核,比栗犹可口。
下惠食饴美,思以养黄耇。
“霜刀分黄金,入口来聚首。”这一句的描写形象生动,这也是一般波罗蜜的吃法。“濯香炒其核,比栗犹可口。”将波罗蜜的核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炒,其味道比炒栗子还要可口。
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临高地区的波罗蜜因品质优良,常常作为贡品进献京城,但因劳民伤财,明英宗即位后随即禁止。
南宋诗人方信孺在《波罗蜜果》一诗中写道:
累累圆实大於瓜,想见移根博望槎。
三百余篇谁识此,世间宁复有张华。
汉代出使西域的张骞曾封博望侯,“博望槎”则指传说中张骞至天宫所乘的舟楫,这里是将波罗蜜传入中国的根源追溯到张骞。《隋书?南蛮传》最早记载了波罗蜜,所以波罗蜜不一定是张骞所处时代传入,但张骞的“凿空”之举无疑为原产于印度等地的水果传入奠定了基础。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唐代鉴真和尚第5次东渡日本,遇台风漂流到振州(今三亚),获救后,从本岛南端振州取道到岛北,途中见到过波罗蜜,“彼处珍异口味……又有波罗捺树,(果)大如冬瓜,树似槟楂。”这里的波罗捺树即波罗蜜树。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