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海口盐灶古村——煮海为盐 以盐谋生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许建康 张茂 时间:2020-08-10 10:14:11 星期一

盐灶村一段被榕树根缠绕的墙壁。 许建康 摄

村名源于“煮海为盐”

顾名思义,盐灶因煮海水为盐而得名。

今天的滨海大道以北的地方,在明代末期之前全部都是大海,当年还有一港口叫“盐灶港”。

据民国《琼山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以前,海口港西二里许有盐灶港。”当时盐灶村所在的区域是一片海滩,“乾隆初年,由于港门淤浅,商人陈国安等呈请知县杨宗秉将东西炮台支沟筑堤堵塞,改水往西由盐灶转海口出海,南北官渡由此。”

明末,有一群福建莆田人渡海迁居至此,当时从福建莆田迁徙而来的先民靠海吃海,利用海水煮盐的经验,在这里垒灶煮盐,靠盐业谋生。此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村落。由于垒灶煮海水为盐,其所产之盐远近闻名,于是人们干脆称之为“盐灶村”,从事盐业的男子都被称为“盐灶爹”。

1882年10月,美国传教士香便文在丹麦传教士冶基善的陪同下,在海南岛进行了为期45天的徒步考察。在他写的《海南纪行》里就有“在海口盐灶村,人们用海水制盐”的相关记载,虽然寥寥几笔,却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历史上当地人用海水制盐的生产劳动场景。

位于新庙村的北帝庙,有块道光九年(1829年)所立的石碑,碑额上“兹将盐博乡新庙筑磡竝(并)开机氖水井捐款XX”的文字依稀可辨,原来,新庙村一带在清代也叫“盐博乡”,由此可知当时盐灶村一带的制盐业是很发达的。根据上面的文字记载,晚清时期的“盐博乡”,管辖老庙、新庙、上灶、下灶(龙兴坊)、博义、六灶、七灶和八灶等8个村庄。这些村庄在生产劳动上的职能是不一样的,坊间流传的一些顺口溜生动地描述了这些村庄的分工:“老庙抓鱼虾,新庙拿竹竿,上灶跑临高,下灶贩盐卖,博义煮盐忙,六灶破竹竿,八灶挑大粪。”

七灶村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经消失,只剩下7个村庄。后来,随着盐灶村范围不断扩大,在原有村庄上又分出一些聚落,最终形成龙昆上村、龙昆下村、上灶、下灶村(龙兴坊)、六灶村、八灶村、新庙村、老庙村、博义村和博贤村等10个自然村,但每个村坊的分工还是不一样。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