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雨滴,飘洒在厚厚的枇杷树叶上。一场夏天的雨,让位于定安县雷鸣镇后俑村委会仙坡村胡氏大宗祠门前的枇杷树,绘出了一派“南风树树熟枇杷”的景象。
这颗枇杷树在宗祠前伫立了多少年,即便是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相传已经超过200多年,大约与胡氏宗祠的同龄,静静守望着宗祠。
10多米开外,一处红墙灰瓦、金色飞檐的老建筑,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过去,认人想一窥胡氏宗祠及其宗族先人的故事。
位于定安雷鸣镇仙坡村的胡氏大宗祠。
先人迁琼 筚路蓝缕
胡氏宗祠最早建在定安县城,但定城的宗祠已不复存在,后来胡氏各支派也建有祠堂,但真正形成规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是仙坡村的这一座。胡氏宗祠的故事,要从迁琼始祖胡兴父子说起。因为他们的书香门第之风影响深远,至今已有600多年。
据介绍,明朝时,胡兴“举孝廉”官任主事,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息繁衍的“世外桃源”,明初自江西吉安庐陵县宦游卜居定安县。当时的定安是“内陲荒地”。二世胡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1408年)荐县岁贡,同年,三世祖胡璋出生。
早期迁居定安县城的只有胡氏家族。当时兵荒马乱,百业萧条,胡兴父子迁到此地,二三代人的生活颇多苦难,宛如荆棘载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信念,胡兴着重培养的胡钦,1408年由岁贡,荐任福安(今越南东京)州判。
后来,胡钦生胡璋、胡瑛、胡玫三子。胡璋受书香家庭熏陶,知书明理,父亲以廉吏著称,归田之后宦囊无余,他“百善以孝当先”,照顾父亲高寿正寝;又因二弟胡瑛身体病弱,以关爱之情,让其居住县城,自己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分居古爽(今富文镇九所村);三弟胡玫则被荐南京任礼部少监,其后嗣子孙移居定安次滩、黄龙坡、凤尾等村。
留在县城的胡瑛16岁进县学补廪,又因自学懂得岐黄之术,久病成医,准为医学训科,是当时定安最负盛名的医生,他仁爱豁达,并著有医书。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