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法为毕生事业
1993年,从广东民族学院毕业后,林书杰在广州一家国企工作。工作后,他仍然坚持练习书法,以书法为毕生事业的梦想之焰始终没有熄灭。
2003年,在广州工作10年后,林书杰下定决心,重新追逐他的书法梦,准备考博,“专业知识没问题,对我而言最难的是外语科目。当时,我选考的是日语。三年的备考时间里,我几乎每天下班后都捧着一本日语书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书杰一边上班,一边备考。连续考了三年后,林书杰在2005年博士研究生升学考试中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专业,主要研究书法现象学。
2009年博士毕业后,林书杰成为清华大学博士后,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主题是中国画,平时以书法理论研究为主。2012年,清华大学筹建成立书法专业,林书杰留校,在美术学院任教。目前,他除了为学生授课外,主要精力放在书法研究上。
在林书杰看来,“书法不只是一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它将形式和内容相结合,将内在和外在协调统一,可以达到很多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高度。”
林书杰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练习书法需要同时调动五官,达到身心合一,对青少年左右脑的开发、身心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他十分赞同书法艺术走进大中小学课堂。
近年来,我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开设了书法课,书法专业硕士点也已过百,可见我国对于书法这门艺术的重视,这也让林书杰感到十分欣慰。

“一笔”书法 探寻书法书写的内在规律
对林书杰来说,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他对书法的热爱数十年如一日地虔诚、热烈。在书写的过程中,他也常常陷入思考:为何一幅书法,这样写就好看,那样写就不好看?书法有没有书写的内在规律,可以让人们学习掌握?经过多年思考总结,他研究的“一笔”书法教程诞生了。
“‘一笔’是我对汉字和书法的一种理解方法,可以用‘起收’的书写方法来理解,依此方法写出的笔画可称为‘一笔’。”林书杰解释道,在书写的过程中,手腕的运动格外重要,笔画与书写动作的联系由手腕来衔接和转换。在一个立体空间里,手腕可以在一个固定点上进行四周(上下左右)连贯的运转,而这与汉字书写所需要的笔画空间是相一致的。
近年来,林书杰向学生们传授“一笔”写法。毫无书法基础的学生,经过数天练习并掌握这一方法后,手腕逐渐灵活,也能将书法写得有模有样。
多年来,林书杰还致力于家乡的艺术教育工作。他经常在昌江授课,让老百姓、党政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在免费书法讲座上学习书法艺术。他不仅要教他们写好字,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认识书法,通过书法艺术打开他们的思路和思想,让越来越多的家乡人喜欢书法、传播书法。
人物名片
林书杰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擅长书法、国画、篆刻创作和理论研究等,2012年获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目前已出版《书写之道:“延异”与汉字书写》《弘法大师·空海与书法》等十余部书籍,发表论文十多篇。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