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岁月沧桑的王五骑楼。 羚羊 摄
人才辈出的全盛时期
民国时期的王五,除了商业繁荣外,在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让人瞩目的成就。
是时,王五的商业几乎全部集中于新建成的市街。从镇东楼到鱼行一带的市头坊,为农产品的交易之处,海滨的鱼盐、四乡的薯米以及黎人的山货,都集中在此交易。
经过改良市政后建起的骑楼,则云集了食肆、药材、副食和布匹等众多商铺。其中,以经营豆腐乳、酱油等咸味品的“三益”和“裕昌隆”、经营布匹的“贤记”规模最大。而豆制品和布匹是当时王五颇具代表性的商品。
前店后厂制造的王五咸味产品,不但是本埠居民的日常调料,来此赶集的乡民也喜欢买上一些带回家中,甚至是远乡别境的商家也常来批量采购。布匹则是本地的商帮从广州采购的。此外,经营药材的“酌治堂”“卫元堂”“浴春堂”“广福春”及“广治堂”,还有收购山货的“陈恒滕”“德记”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商铺,也为王五的繁荣画卷增添了亮丽色彩。
王五人历来重视教育。清代,除了武举人陈鹏、吴倬云,还出了优贡张若燃和拔贡丁可均、陈有壮等地方名儒。民国时,逐步富起来的王五人,更加重视对后代的教育,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教育更发达的地区就读、深造。府城、海口甚至省城广州都有不少王五学子的身影,如就读于广州私立执信学校的丁兆蛟,就读于广州广雅中学的张璘骏、薛翰高和李邦鋆。
在众多王五学子中,不少人还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其中不乏响亮的名校。如北京大学的周颂清、中山大学并留学日本的许质菴、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校的张璘骏,还有黄埔军校的吴士欣、陈东之、谢来增等。在交通尚不算发达的年代,王五学子的足迹远至广州并屡有折桂,可见当地重教风气之盛和学业成就之斐然。
民国时期,地灵人杰的王五涌现了不少身居显职的军政名人。人文之盛,就如清末拔贡陈有壮在《王五市缘起及进化记》中所言,可谓“觥觥隽选,簇簇生新”。
陈有壮在1915年发起成立了“王五诗联社”,并利用这一平台,定期举办诗联比赛,成功吸引了四乡的文人雅士投稿。在“王五诗联社”的影响和带动下,儋县其他市镇雨后春笋般成立了24个诗社,古老的儋耳大地,一时文风蔚起,成了史上的一段佳话,陈有壮因此被尊为儋县诗坛的领军人物。受此熏陶,王五不论是文人学子还是农夫小贩,均好吟诗作句,诗风盛极一时。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