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河一景。
河上古桥藏旧事
城市因水而兴。旧时文城水路交通发达,从而带动了文城的商贸发展,催生了一条条商业街区。在文城镇,文昌河穿城而过,一幢幢南洋风味的骑楼临河而建,这便是文南街。文南街兴建于上世纪20年代,蜿蜒百米有余。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南街是文城最繁华的地方,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当地居民回忆,当时街边有非常多食店,街头有家抱罗粉店,门面不大,设备简陋,但最为有名,一碗热腾腾的粉条端上来,就是最有滋味的人间烟火气。
时至今日,海南日报记者再次来到文南街,走在狭窄的街缝中,混于摩肩接踵的人流里,看到街上仍有食肆、杂铺、鞋庄、衣摊、酒曲等五花八门的小店地摊零星散布,路旁椰影婆娑,骑楼之影倒映在文昌河上。
有河必有桥。谈到文昌河,绕不开的除了文南街,还有河上的桥。在文昌河“丫”字形的河道上,其中最有故事的莫过于攻关桥和太平桥。
攻关桥曾被唤为便民桥、记耻桥。民间流传,在清代咸丰年间,东路镇大丰村有个读书人林老兰,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一天,他在文城街上碰到一个醉汉打人,他上前劝,醉汉欲打之。林老兰气不过,用手中烟筒打中醉汉头,醉汉倒地,被扶回家后便死了。醉汉家人将林老兰告上县衙。公堂上,林老兰如实陈词:“此物(烟筒)非杀人之物,其地非杀人之地,吾非杀人之人。人不可以不知耻,知耻可不耻矣。吾行伤害,愿赔礼道歉。”县官问何为?当时正好便民桥被大水冲坏,林老兰便说:“愿重建便民桥记耻。”后来,林老兰出资重建了便民桥,时人也称之为“记耻桥”。
而太平桥,是明代迈号人陈是集考中进士后捐建的。明万历年间琼北大地震,桥塌未修,河中放了几块大石头,人们只能踩着石头过河。明崇祯年间,迈号人陈是集为应乡试,嫂嫂挑行李送行,走到太平桥时,因河水涨高,嫂嫂不慎跌入河中,又气又怨。陈是集当即说道:“吾若得中,定修此桥。”后来,他真的连科及第,中了进士,衣锦还乡时便捐资修了太平桥。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