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地暖水泽,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其自古以来在审美意趣上与中原腹地多有不同。历代地理志以及文人笔记在描写边地民俗时,总不吝笔墨描绘那些别具特色的衣饰装扮。一块布料、一个纹样、一件配饰、一款着装……都是极具价值的文化珍宝,蕴含着海岛人民对美与时尚的独特追求。读懂它们,会更加懂得这方海上奇甸的历史与现在。
《百年前的中国》一书中,外国游客拍摄到的黎族妇女织锦的场景。 陈耿 翻拍
天涯织女纺吉贝
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初松江府的乌泥泾(今属上海地区)土地贫瘠,百姓听说闽广的木绵树(绵又写作“棉”)可以纺出一种叫“吉贝”的布,也想种树谋生。可既要手工剥棉籽,又没有纺车,生路依旧艰难。这时,一位叫黄道婆的老妇人从崖州(今属海南三亚)来到此地,“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黄道婆不仅帮助乡人改进了棉纺织工具,还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细腻精巧的花纹纺织技艺传到大陆。
黄道婆叹为观止的纺织技术源自海南的黎族地区,而纺织所用的吉贝是海南等地生长的一种喜高温的产絮植物。《诸蕃志》载:吉贝树类小桑,萼类芙蓉,絮长半寸许,宛如鹅毳,有子数十。(毳,鸟兽的细毛)其实,吉贝和木棉是两个种属。但古人的记述对两者的区分并不是十分清楚,如宋代的《墨客挥犀》、清代《岭南杂记》等笔记中将吉贝与木棉混谈,称木棉(也叫“木吉贝”,纤维弹性较差,一般做填充材料)所织的布为吉贝,后人或把吉贝归为广义的海岛棉(一种优良的长绒棉)。
在黄道婆之前,宋代笔记中即有岭南地区借用工具去籽纺织的记载:“吉贝木……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最为坚善。”当时海南黎族的棉纺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吉贝布是可以替代丝织品的好料子,相比雷州、化州等地,海南所织的吉贝品按品种以及用途分出很多名目:“幅极阔,不成端匹,联二幅可为卧单,名曰黎单;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以为幕者,名曰黎饰;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曰鞍搭;其长者,黎人用以缭腰。”(《岭外代答·吉贝》)
清代撰写《岭南杂记》的吴震方听说吉贝棉可以做被褥,自己便买了几斤回去,可惜当地女工尚未掌握纺织吉贝的技巧。吉贝布可谓海南出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时尚家居产品,而其升级版的做法是:从中原的彩帛中拆色丝彩线混织花样(见《峒溪纤志》等),这种吉贝布就入列其后名扬四海的黎锦了。有着优良质地以及迷人光彩的吉贝布不仅可以装点家居,穿戴在身上也是光彩夺目。“腥味鱼中墨,衣成木上绵”(李琮),除了做一般的衣料,织有繁复细密花纹的吉贝还可制成腰带或头巾等配饰。有人见没有丧事时海南黎人也带着白头巾(又称“白叠巾”),还写下“冒白乡风旧,标青社酒酣”的民俗诗。(《清波杂志》)
(编辑:陈德文)